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复山河 > 第两百五十一章、管杀不管埋

第两百五十一章、管杀不管埋(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京师。  

收到安庆沦陷的消息后,永宁帝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他继位之前,除了辽东边患之外,大虞整体上还是一片太平盛世,“天元中兴”都喊了出来。  

如果不是天元帝任用宦官得罪的利益集团太多,“天元中兴”就做实了,历史评价绝对能高几个档次。  

到了他继位后,局势立即急转直下。可问题是他明明啥也没干,还对先帝时期的弊端进行了纠偏,朝野上下可是一致拥护。  

短暂的失神过后,永宁帝再次把账记在了“尹左”二人身上。  

白莲教叛乱是他们捣鼓出来的,就该为现在的局势负责。可惜人已经被挫骨扬灰,没法再死一次。  

“安庆沦陷,诸位爱卿有什么想说的么?”  

永宁帝期待的问道。  

现实非常残酷,所有人都知道安庆沦陷的后果多严重,谁也不愿意捅破最后的窗户纸。  

毕竟,发现问题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  

在大虞官场上,一直都有谁提出了问题,谁就要想办法负责解决的传统。  

此时提安庆沦陷的事,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裴爱卿,你是江南总督,安庆是你的辖区。  

现在安庆不幸沦陷,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么?”  

听到皇帝点名,裴云轩脸色难看的,都快要哭出来。  

换个时间点,江南总督绝对是一等一的肥差。可现在情况不一样,江南各地都是狼烟一片。  

他这个悲催总督,都没有来得及去上任,就先背上了安庆沦陷的大锅。  

如果不能尽快收复,未来史官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少不了把他拉出来鞭尸。  

倘若大虞因此崩溃,他也是主要责任人。  

再怎么惶恐,皇帝都开了口,问题肯定是要回答的。  

“陛下,安庆之所以沦陷,主要是安庆知府不作为,各路武将争夺指挥权导致的。  

南京六部明明有机会干涉,却坐视他们争斗。以至于大战中各路官军各自为战,没有及时进行配合,方有此次大败。  

叛军攻克安庆,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应天府。朝廷已经丢了安庆府,绝对不能再丢掉南京。  

当务之急,要让南京兵部担起责任来,做好守卫应天府的准备。  

同时命令进入两淮地区的京营、鲁军,即刻赶赴南京进行增援,绝不能让安庆沦陷的悲剧再次上演。”  

裴云轩的话,看似公正客观,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主题——甩锅。  

他这个江南总督尚未到任,但安庆沦陷的责任,总得有人出来负责。  

他不想背锅,那就只能让别人把锅背起来。  

安庆知府份量不够,并且现在生死不知,肯定扛不起这么大的雷。  

下面的武将,他又不熟悉,不知道该挑哪些倒霉蛋,索性就把他们一起列为责任人。  

考虑到接下来的战斗,还需要这些人卖命,处理他们也不合适。  

这么一圈转悠下来,最适合承担责任的就是南京六部,确切的说是南京兵部。  

毕竟,他们对汇聚在安庆的各路大军,都有管辖权。  

在下面发生矛盾争执的时候,最适合出面调解。  

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那就是不作为的表现。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甩锅的同时,他又出手拉了南京兵部的同僚一把,提议让他们主持应天府保卫战戴罪立功。  

不过这份帮助,南京兵部的官员,肯定是不想要的。  

安庆沦陷的责任,一路分摊下来,大家共同承担不作为的责任,无非是丢官去职。  

此时被朝廷罢免,正好可以调出江南这个风暴漩涡之地。  

留下来主持应天府保卫战戴罪立功,干好了是他们应尽的职责,搞砸了却要赔上小命。  

对摸鱼惯了的南京兵部官员来说,收益和风险严重不成正比,妥妥的赔钱买卖。  

除了个别官迷外,没人想留在南京收拾烂摊子。  

“嗯!”  

“裴爱卿言之有理,朕就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不过南京六部懒散惯了,让他们主持平叛大局,少不了推诿扯皮。  

战场上兵贵神速,裴爱卿朕命你即刻启程南下主持大局,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应天府。  

江南之事,就拜托裴爱卿了!”  

说话间,永宁帝居然对着裴云轩行了一礼,直接把他拒绝的话,全部都给堵了回去。  

事实上,永宁帝这么干,也有赌气的成份。  

前线总督的权力太大,徐文岳主动提出分权,正好顺了他的心意。  

为了迅速平定叛乱,这一次人事任命,他没有听从内阁的意见,提拔的都是他心目中的国之栋梁。  

有了舞阳侯的成功案例,永宁帝认为国事艰难,就是官员结党营私的结果,他要打破这一格局。  

甭管什么资历不资历,只要官员有能力,他就敢破格提拔任用。  

这些做法对不对,一时半会儿没法进行评判。但针对权力斗争而言,永宁帝无疑是成功的。  

靠着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天元帝留下来的一众辅政大臣,死的死、罢官的罢官、外放的外放,留在朝朝堂上的也开始装聋作哑。  

辅政大臣,现在更像是一个荣誉称号。  

事实上,永宁帝的夺权计划进展这么顺利,也是辅臣们有意配合的结果。  

天元帝挑选的辅臣大臣,本来就不是野心家。相互之间又受到了牵制,谁也没有独揽大权的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