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子两女,克烈汗庭沦陷(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李骁给孩子们取名向来分得清楚,正名由他来定,小名则放权给他们的母亲。
就像这个刚降生的孩子,唆鲁合贴尼给取的小名是“蒙哥”。
在草原语里有着“永恒、吉祥、健康”的美好寓意。
而他的大名,李骁早已想好,定为李世晖。
‘晖’字同‘辉’,既象征着光辉、辉煌,也有太阳旁边余光之意,寄托着他对孩子的期许。
就在蒙哥出生后没多久,另一侧房间里也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一名回鹘侍女快步走出来汇报,脸上的神情似乎略有些失望。
“启禀大都护,夫人生了位小娘子。”
此时房间中,在听到是个女儿的瞬间,塔吉古丽和阿速古丽脸上的失望显而易见。
如今高昌国已不复存在,她们姐妹失去了最大的后盾,本想着能生个儿子,好让自己在大都护府里更稳固地立足。
没成想竟是个女儿,心中的失落难以掩饰。
塔吉古丽都哭了,只能不断的告诉妹妹要争气,必须尽快怀上孩子,生个儿子才行。
但李骁却没有丝毫失望,他如今已有三子一女,再多一个女儿也很不错。
于是,他高兴地大手一挥,宣布给参与两位夫人接生的所有人员都予以厚赏。
同时,给刚出生的次女取名为李如月。
至此,李骁已有了三子二女。
嫡长子金刀,名为李世昭。
长女李令月。
次子长弓,李世暄。
三子蒙哥,李世晖。
次女李如月。
再加上二丫和萧燕燕肚子里正在孕育的孩子,李家的子嗣愈发兴旺。
又是一年冬天。
龙城的街巷积起了厚雪,檐下的冰棱结得有半尺长,寒风卷着雪沫子呼啸而过。
这一年之中,北疆军休养生息,没发动大的战争。
唯有甘肃、北海等地偶有零星战事,也都是北疆军向外扩张的小打小闹。
交给各地将领便是,赢了嘉奖、败了惩罚,用不着李骁太过于费神,毕竟他可不是微操大师。
这一日,李骁在书房里翻看着甘肃巡抚张兴华的奏折。
张兴华详细汇报了这一年的工作:带领军民复耕屯田,劝说逃入山中的百姓下山分田定居。
罗猛率第四镇兵马三次出关,从河西劫掠回不少人口、粮食和财富。
甘肃的人口已从去年的二十万恢复到三十万,土地复耕率达八成,能向北疆输送至少三十万石粮食。
这些数字背后,是北疆日益厚实的家底。
看的李骁满意的点头:“不错。”
虽然他一直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将中原的百姓向北疆迁移。
但北疆的底子终归还是太浅了。
仅仅是甘肃一地的产出,便能抵得上整个北疆的三分之一了。
直到看到最后几句,他的目光才沉了沉。
张兴华在奏折里提及,宋国使团已抵达武威城,意图与北疆结盟,共图金国,询问该如何处置。
“宋国使团?”李骁呢喃着,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
他心里清楚,再有一年,宋国就要发动北伐。
若是北疆能在西北牵制金国兵力,宋国的北伐定会事半功倍,难怪他们急于结盟。
可结盟这事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好处。
李骁指尖在“共图金国”四个字上顿了顿,眸子里闪过一丝算计。
北疆如今虽势头正好,却也犯不着为宋国的北伐当先锋。
思忖片刻,李骁提笔给张兴华写回信。
先肯定了他这一年的功绩,说“民生安定,军资丰足,卿之功也”,让他再接再厉。
今年北疆各地的粮食勉强自足,甘肃粮食可留作日后攻略夏国之用。
接着话锋一转,说宋国使团也不必往北疆来,他会派人去武威谈判。
“既要结盟,总得让宋人拿出些诚意。”
“我北疆的虎威可不是随便让宋国借的。”
不久后,李骁选定了去谈判的人。
鸿胪司参军胡立还在草原,所以选定了新任法曹司参军索瑞。
他是土生土长在大漠的汉人,很久以前便跟随在李骁身边征战,凭借着战功步步高升。
既懂军务又通民政,建立大都护府的时候,选择了退出现役,担任了法曹司的副参军。
去年,顾自忠担任西州巡抚,他便顺势成为了法曹司参军,是个难缠的人物。
临行前,李骁在书房里单独召见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你记住,咱们虽然都是汉人,但与那群软骨头的宋人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死不死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能丢了咱们北疆的脸面和利益。”
“粮食、丝绸、茶叶,咱们都要。”
“至于联手伐金,含糊着应下来就行,具体什么时候出兵,得看咱们的意思。”
“先让他们去和金国打吧。”
“等金国的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就是咱们北疆南下的时刻。”
索瑞拱手领命,次日便带着亲卫踏上了前往武威的路。
同一时间的漠北,天寒地冻,比起北疆的风雪丝毫不见逊色。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几乎所有牧民都藏进帐篷里猫冬,唯有一支军队正在风雪中独行。
他们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破旧羊皮,骑着战马艰难跋涉,呼出的白气瞬间便被寒风撕碎。
为首之
就像这个刚降生的孩子,唆鲁合贴尼给取的小名是“蒙哥”。
在草原语里有着“永恒、吉祥、健康”的美好寓意。
而他的大名,李骁早已想好,定为李世晖。
‘晖’字同‘辉’,既象征着光辉、辉煌,也有太阳旁边余光之意,寄托着他对孩子的期许。
就在蒙哥出生后没多久,另一侧房间里也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一名回鹘侍女快步走出来汇报,脸上的神情似乎略有些失望。
“启禀大都护,夫人生了位小娘子。”
此时房间中,在听到是个女儿的瞬间,塔吉古丽和阿速古丽脸上的失望显而易见。
如今高昌国已不复存在,她们姐妹失去了最大的后盾,本想着能生个儿子,好让自己在大都护府里更稳固地立足。
没成想竟是个女儿,心中的失落难以掩饰。
塔吉古丽都哭了,只能不断的告诉妹妹要争气,必须尽快怀上孩子,生个儿子才行。
但李骁却没有丝毫失望,他如今已有三子一女,再多一个女儿也很不错。
于是,他高兴地大手一挥,宣布给参与两位夫人接生的所有人员都予以厚赏。
同时,给刚出生的次女取名为李如月。
至此,李骁已有了三子二女。
嫡长子金刀,名为李世昭。
长女李令月。
次子长弓,李世暄。
三子蒙哥,李世晖。
次女李如月。
再加上二丫和萧燕燕肚子里正在孕育的孩子,李家的子嗣愈发兴旺。
又是一年冬天。
龙城的街巷积起了厚雪,檐下的冰棱结得有半尺长,寒风卷着雪沫子呼啸而过。
这一年之中,北疆军休养生息,没发动大的战争。
唯有甘肃、北海等地偶有零星战事,也都是北疆军向外扩张的小打小闹。
交给各地将领便是,赢了嘉奖、败了惩罚,用不着李骁太过于费神,毕竟他可不是微操大师。
这一日,李骁在书房里翻看着甘肃巡抚张兴华的奏折。
张兴华详细汇报了这一年的工作:带领军民复耕屯田,劝说逃入山中的百姓下山分田定居。
罗猛率第四镇兵马三次出关,从河西劫掠回不少人口、粮食和财富。
甘肃的人口已从去年的二十万恢复到三十万,土地复耕率达八成,能向北疆输送至少三十万石粮食。
这些数字背后,是北疆日益厚实的家底。
看的李骁满意的点头:“不错。”
虽然他一直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将中原的百姓向北疆迁移。
但北疆的底子终归还是太浅了。
仅仅是甘肃一地的产出,便能抵得上整个北疆的三分之一了。
直到看到最后几句,他的目光才沉了沉。
张兴华在奏折里提及,宋国使团已抵达武威城,意图与北疆结盟,共图金国,询问该如何处置。
“宋国使团?”李骁呢喃着,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
他心里清楚,再有一年,宋国就要发动北伐。
若是北疆能在西北牵制金国兵力,宋国的北伐定会事半功倍,难怪他们急于结盟。
可结盟这事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好处。
李骁指尖在“共图金国”四个字上顿了顿,眸子里闪过一丝算计。
北疆如今虽势头正好,却也犯不着为宋国的北伐当先锋。
思忖片刻,李骁提笔给张兴华写回信。
先肯定了他这一年的功绩,说“民生安定,军资丰足,卿之功也”,让他再接再厉。
今年北疆各地的粮食勉强自足,甘肃粮食可留作日后攻略夏国之用。
接着话锋一转,说宋国使团也不必往北疆来,他会派人去武威谈判。
“既要结盟,总得让宋人拿出些诚意。”
“我北疆的虎威可不是随便让宋国借的。”
不久后,李骁选定了去谈判的人。
鸿胪司参军胡立还在草原,所以选定了新任法曹司参军索瑞。
他是土生土长在大漠的汉人,很久以前便跟随在李骁身边征战,凭借着战功步步高升。
既懂军务又通民政,建立大都护府的时候,选择了退出现役,担任了法曹司的副参军。
去年,顾自忠担任西州巡抚,他便顺势成为了法曹司参军,是个难缠的人物。
临行前,李骁在书房里单独召见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你记住,咱们虽然都是汉人,但与那群软骨头的宋人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死不死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能丢了咱们北疆的脸面和利益。”
“粮食、丝绸、茶叶,咱们都要。”
“至于联手伐金,含糊着应下来就行,具体什么时候出兵,得看咱们的意思。”
“先让他们去和金国打吧。”
“等金国的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就是咱们北疆南下的时刻。”
索瑞拱手领命,次日便带着亲卫踏上了前往武威的路。
同一时间的漠北,天寒地冻,比起北疆的风雪丝毫不见逊色。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几乎所有牧民都藏进帐篷里猫冬,唯有一支军队正在风雪中独行。
他们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破旧羊皮,骑着战马艰难跋涉,呼出的白气瞬间便被寒风撕碎。
为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