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骄兵之计(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对于千户、百户编制的落实,赵基毫无急切之意。
反倒是去卑,对此十分的热衷。
今后数日,赵基只是往来各部之间,亲自挑选精锐义从。
去年赵基等人应募虎贲或是从戎,可以理解为地方在排毒,将不稳定因素输出于外方。
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赵基亲自拣选锐士,对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一种排毒。
虽然被挑走的可能是他们的宗亲子弟、心腹爪牙…可当这些贵族生病或年老时,这些人就是挑战者。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日子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活、奋斗目标。
对各种变革处于保守态度,只要不伤害他们的利益,这些人真不在乎精英人口的流失。
每一个被赵基挑选过的渠帅或千户,都会带着余下的大部返回本部,继续今年的游牧生活。
他们同时带走的,还有赵基运来的一些生活器皿或工具。
除了极少数是赠送的,多数是马匹、皮革交易的。
一捆羊皮换一柄手斧,这对匈奴人来说并不亏。
贵族不觉得亏,底层牧民也不觉得亏。
离石城北的旧单于王庭,这段时间重新焕发生机,成了匈奴右部王庭。
随着贺兰力征率部撤回上郡后,聚集在右部王庭的匈奴人越来越少。
而赵基也征选到了一千三百名精骑,算是去卑这里动员的精骑,他的骑兵力量再次达到五千之众。
这次的五千之众,质量很高。
离石周边草场广袤,赵基本想在这里操练骑兵战术,等待暑气消退后,在入秋前发动攻势。
然而,陈王遇刺、扬州牧刘繇病死的消息陆续传来。
傍晚时分,分兵驻扎、游牧的魏兴、荚童奉令而来。
王庭外的赵基营垒里,营火噼啪作响。
韩述引着魏兴、荚童来见赵基,赵基整个人坐在帐内火塘前,等三个人围坐后,才开口:“我与陈王有新平之誓,陈王托付长孙于我。如今其麾下诸将作乱,迎奉袁术。我理应上表天子,进兵陈国,诛杀叛臣,策立新王。”
韩述不语,只有他单独带兵时,他才感觉需要费心思考虑事情。
跟在赵基左右时,赵基怎么安排,他单纯执行即可。
魏兴则立刻表态:“现在去中原,休屠各人怎么看?我不是说陈王的誓言应该违背,而是现在陈国将校一起作乱。我们就是击退袁术,难道还要分兵镇守陈国?”
见赵基望着自己,魏兴索性就说:“大司马,陈国人心已散,除非陈王能复生。他就是复生,陈国将校已背离陈国遥尊袁术,这些背主反臣已无回头路可走。现在谁也救不了陈国,我们可以复仇,可又有什么好处?”
“你说的有些道理,可誓言不去践行,今后我们说出去的话,谁又肯信?”
赵基多少也受到一些打击,在这个乱世里,陈王是个好人。
唯一不好的就是,陈国紧挨着汝颖士人,北边是陈留,东边又是梁沛。
这三股士人集团掌握舆论,联合压制之下,在舆论上霸凌了陈王,陈王壮志难酬,只能屈守于陈国。
陈国将校的背叛,肯定与这三股士人集团有关系,另一个因素就是跟着陈王,实在是打不出去。
当天下各方饿肚子的时候,陈国的将校吃饱喝足可能并不在乎这些,不认为吃饱喝足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他们反而眼红那些建功立业、杀人盈野的同行。
原本他们也是有机会的,可陈王辞谢大将军一职,等于宣告无意逐鹿天下。
魏兴欲言又止,赵基耐心解释:“陈国虽然远在中原,可我们若是失信于陈王英灵,那匈奴人肯定知道这些,自然不会再相信我们。”
魏兴勉强点着头,依旧强行申辩:“那陈国呢?还不是白白便宜了吕布。”
“不要去想那么多的事情,现在事情很简单,袁术派人刺杀了我们的盟友,我们必须报复、打回去!”
赵基拾起干柴丢到火塘,火焰很快燃起:“匈奴人在看着,关中、陇上之人也在看着。如果连新平之誓都无法维护,他们又怎么会相信我们?河东、太原的吏士,又会怎么看你我?难道眼前这点富贵,就值得我们背弃誓言?”
魏兴闻言长舒一口气浊气,扭头看一边:“我不反对打袁术,可我们没有机会掌控陈国,到最后还是吕布、朝廷得便宜。想到这些,我这心里就不舒服。”
不见赵基反驳,魏兴又说:“眼下已做好进讨李傕的准备,若这么放弃,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等李傕反应过来后,又会在关中杀人,被杀的肯定是支持大司马的人。”
赵基不再理他,去看荚童:“文贞兄怎么看?”
“李傕好打,若是这么放弃,我心里也不舒服。可中原这里,我们不做反应的话,朝廷会陷入被动。若是袁术、曹操劫走天子,到时候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更不利于我军。”
荚童伸手捣火,抬头看赵基脸颊:“报仇不能拖延,大司马若是有决断,我等遵从就是。反正李傕又能逃到哪里去?让他多活一年半载,也不算什么大事。”
见此,魏兴也重新组织语言:“仆也不反对复仇,只是不高兴朝廷、吕布平白占便宜。就是喂狗,也不该让他们获益。李傕与仆并无私仇,仆也不在乎他的死活,让他多活一年也可以。”
赵基不语,只是去看韩述。
反倒是去卑,对此十分的热衷。
今后数日,赵基只是往来各部之间,亲自挑选精锐义从。
去年赵基等人应募虎贲或是从戎,可以理解为地方在排毒,将不稳定因素输出于外方。
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赵基亲自拣选锐士,对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一种排毒。
虽然被挑走的可能是他们的宗亲子弟、心腹爪牙…可当这些贵族生病或年老时,这些人就是挑战者。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日子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活、奋斗目标。
对各种变革处于保守态度,只要不伤害他们的利益,这些人真不在乎精英人口的流失。
每一个被赵基挑选过的渠帅或千户,都会带着余下的大部返回本部,继续今年的游牧生活。
他们同时带走的,还有赵基运来的一些生活器皿或工具。
除了极少数是赠送的,多数是马匹、皮革交易的。
一捆羊皮换一柄手斧,这对匈奴人来说并不亏。
贵族不觉得亏,底层牧民也不觉得亏。
离石城北的旧单于王庭,这段时间重新焕发生机,成了匈奴右部王庭。
随着贺兰力征率部撤回上郡后,聚集在右部王庭的匈奴人越来越少。
而赵基也征选到了一千三百名精骑,算是去卑这里动员的精骑,他的骑兵力量再次达到五千之众。
这次的五千之众,质量很高。
离石周边草场广袤,赵基本想在这里操练骑兵战术,等待暑气消退后,在入秋前发动攻势。
然而,陈王遇刺、扬州牧刘繇病死的消息陆续传来。
傍晚时分,分兵驻扎、游牧的魏兴、荚童奉令而来。
王庭外的赵基营垒里,营火噼啪作响。
韩述引着魏兴、荚童来见赵基,赵基整个人坐在帐内火塘前,等三个人围坐后,才开口:“我与陈王有新平之誓,陈王托付长孙于我。如今其麾下诸将作乱,迎奉袁术。我理应上表天子,进兵陈国,诛杀叛臣,策立新王。”
韩述不语,只有他单独带兵时,他才感觉需要费心思考虑事情。
跟在赵基左右时,赵基怎么安排,他单纯执行即可。
魏兴则立刻表态:“现在去中原,休屠各人怎么看?我不是说陈王的誓言应该违背,而是现在陈国将校一起作乱。我们就是击退袁术,难道还要分兵镇守陈国?”
见赵基望着自己,魏兴索性就说:“大司马,陈国人心已散,除非陈王能复生。他就是复生,陈国将校已背离陈国遥尊袁术,这些背主反臣已无回头路可走。现在谁也救不了陈国,我们可以复仇,可又有什么好处?”
“你说的有些道理,可誓言不去践行,今后我们说出去的话,谁又肯信?”
赵基多少也受到一些打击,在这个乱世里,陈王是个好人。
唯一不好的就是,陈国紧挨着汝颖士人,北边是陈留,东边又是梁沛。
这三股士人集团掌握舆论,联合压制之下,在舆论上霸凌了陈王,陈王壮志难酬,只能屈守于陈国。
陈国将校的背叛,肯定与这三股士人集团有关系,另一个因素就是跟着陈王,实在是打不出去。
当天下各方饿肚子的时候,陈国的将校吃饱喝足可能并不在乎这些,不认为吃饱喝足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他们反而眼红那些建功立业、杀人盈野的同行。
原本他们也是有机会的,可陈王辞谢大将军一职,等于宣告无意逐鹿天下。
魏兴欲言又止,赵基耐心解释:“陈国虽然远在中原,可我们若是失信于陈王英灵,那匈奴人肯定知道这些,自然不会再相信我们。”
魏兴勉强点着头,依旧强行申辩:“那陈国呢?还不是白白便宜了吕布。”
“不要去想那么多的事情,现在事情很简单,袁术派人刺杀了我们的盟友,我们必须报复、打回去!”
赵基拾起干柴丢到火塘,火焰很快燃起:“匈奴人在看着,关中、陇上之人也在看着。如果连新平之誓都无法维护,他们又怎么会相信我们?河东、太原的吏士,又会怎么看你我?难道眼前这点富贵,就值得我们背弃誓言?”
魏兴闻言长舒一口气浊气,扭头看一边:“我不反对打袁术,可我们没有机会掌控陈国,到最后还是吕布、朝廷得便宜。想到这些,我这心里就不舒服。”
不见赵基反驳,魏兴又说:“眼下已做好进讨李傕的准备,若这么放弃,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等李傕反应过来后,又会在关中杀人,被杀的肯定是支持大司马的人。”
赵基不再理他,去看荚童:“文贞兄怎么看?”
“李傕好打,若是这么放弃,我心里也不舒服。可中原这里,我们不做反应的话,朝廷会陷入被动。若是袁术、曹操劫走天子,到时候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更不利于我军。”
荚童伸手捣火,抬头看赵基脸颊:“报仇不能拖延,大司马若是有决断,我等遵从就是。反正李傕又能逃到哪里去?让他多活一年半载,也不算什么大事。”
见此,魏兴也重新组织语言:“仆也不反对复仇,只是不高兴朝廷、吕布平白占便宜。就是喂狗,也不该让他们获益。李傕与仆并无私仇,仆也不在乎他的死活,让他多活一年也可以。”
赵基不语,只是去看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