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收拾尾巴(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北郭军营,随着赵基驱车抵达。
仿佛冰封一样的军营,立刻就解冻,恢复了活力。
营内贾诩正观摩沙盘,与徐晃、去卑、裴秀一起做推演。
去卑扮演匈奴各部联军,徐晃扮演关中李郭联军,裴秀则是河东军。
裴秀除了没有参加后续安邑周边战事外,算是最了解赵基作战风格的人。
贾诩则充当裁判,推演之际,就听门外卫士来报:“赵侍中入营。”
“暂到此为止。”
贾诩起身用一块五尺见方的布帛盖住沙盘,徐晃三人也都是神情严肃。
开战,有太多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战场之上,还能想办法挽救。
最难的是战场之外,比如赵敛能坚守蒲坂几日时间?
河内军介入正面战场的时机以及态度。
至于匈奴各部会不会发兵来劫黄金,这件事情去卑还是有信心的,没人比他更了解匈奴各部。
今日忠诚、服从你的部众,不等于明日还能继续效忠你。
今天的部众,不一定能活到明天。
用手里随时可能变动的部众,去换稳定的黄金,各部首领、头目不会拒绝。
部众不一定能平稳传承下去,年老时部众也不一定继续听从号令。
可黄金不一样,掌握黄金,就拥有额外动员能力,对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反正游牧生活就那么一回事,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来打一场?
打赢了什么都好,打输了有快马,有勇士保护,逃回部落即可。
部落首领对于有利可图的战争,自然充满积极性。
几个人出门,赵基的战车已停在院门前。
赵基一跃下马,对贾诩拱手:“文和先生。”
也跟徐晃、去卑、裴秀简单示意,贾诩就问:“朝会如何?”
“并州刺史高干派遣使者郭援上表奏疏,表彰他舅舅袁绍功绩,欲讨封赏。”
赵基跟随入内,解下沉重头盔:“见朝堂之上众人虚情假意欲示好郭援,我就数落袁绍、曹操罪行,他们杀的人可比董卓、李傕诸将要多,遂命令武士将郭援斩杀。”
“还有一件事情我当朝忘记说了,现在想起来有些懊悔。”
听他说杀了郭援,这个过程肯定不会太过顺利,朝廷怎么可能同意杀郭援,直接得罪高干、袁绍?
因此不会有什么合法程序,必然是立刻诛杀,造成既定事实。
朝会群臣百官,不反对就是默许,强行改变这些人的外在形象。
裴秀不觉得意外,即将北征的节骨眼上,高干的使者来了,这本身就有问题。
直接杀了,最为省事。
高干若有本事,就带着上党、太原、雁门的军队来打一场!
袁绍自己也是初步理顺冀州,高干实控也就小半个上党,充当抵御张燕、黑山军的前排屏障。
朝廷一日不承认,高干就别想对太原、雁门、代郡、定襄、西河各郡发布正规法令。
现在的高干,也就上党郡内的士人看在袁绍武力的面子上,与高干维持表面合作。
真承认高干、袁绍、袁谭、袁熙这些人的任命,那立刻就祸事了。
因此杀高干使者,赵基杀的理直气壮,哪怕把杨琦这帮老头拎出来摆在朝堂,也会默许他来动手。
这些老头再不堪,也有维护朝廷权威的积极性与勇气。
不像最近征拜的大量河东郎官,这些土鳖能把高干的使者理解为袁绍的使者,恨不得跪在对方面前,结成师友。
也就徐晃反应的慢一些,哪怕去卑,也觉得这个高干使者必须杀。
他这个右贤王哪怕是摆上去充数的,可他转战各方,与各路军阀都合作过,认知能力在大多数人官吏、匈奴贵族之上。
至于贾诩…赵基只杀了郭援,如果他来动手,郭援的护卫也要一起处死,这样才能尽可能消解隐患,让隐患延迟爆发。
此刻贾诩不会建议赵基派人去追杀护卫,反而问:“侍中所言懊悔之事,又是何事?”
说话间都已到了大厅,分别落座,这是一个八张矮桌拼在一起的大桌。
桌子正中就是沙盘,还有装兵棋的木盒,桌子四面摆着矮榻。众人落座,赵基左右看一眼他们,才说:“是传国玉玺,前几日曾听到一条流言,不知真假。说是当年孙坚率先入雒阳,在宫室井中打捞宫人尸体,其怀中携有传国玉玺。后孙坚为刘表射杀,其部曲为袁术所有。”
顿了顿,看他们四个人神情认真,赵基又说:“其子孙策年龄与七哥相仿,向袁术献上传国玉玺,这才讨要其父部曲。孙策已率其父旧部攻入江东,江淮之士多有追随。”
贾诩感慨:“传国玉玺之传闻,此前我亦有所闻,竟不想落到了袁术手中。”
他不认为这个关键时刻,赵基会拿这个事情来开玩笑,何况这件事情各地本就有传言。
徐晃则开口:“侍中是指袁氏已有篡逆之心?”
“嗯,我只顾着数落袁绍罪行,独独忽略了袁术,这路中悍鬼所过之处尽皆残破。以他的狂妄,得到传国玉玺,若再知晓朝廷东迁威仪大丧,会做出什么事情?”
称帝,这是对朝廷威望极大的动摇。
妖人蛊惑无知百姓自称天子,这几十年里这种人多了去,旋即覆灭,算不得什么。
可袁术是什么人?
四世三公,顶级高门的嫡流,他的称帝,会严重挫
仿佛冰封一样的军营,立刻就解冻,恢复了活力。
营内贾诩正观摩沙盘,与徐晃、去卑、裴秀一起做推演。
去卑扮演匈奴各部联军,徐晃扮演关中李郭联军,裴秀则是河东军。
裴秀除了没有参加后续安邑周边战事外,算是最了解赵基作战风格的人。
贾诩则充当裁判,推演之际,就听门外卫士来报:“赵侍中入营。”
“暂到此为止。”
贾诩起身用一块五尺见方的布帛盖住沙盘,徐晃三人也都是神情严肃。
开战,有太多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战场之上,还能想办法挽救。
最难的是战场之外,比如赵敛能坚守蒲坂几日时间?
河内军介入正面战场的时机以及态度。
至于匈奴各部会不会发兵来劫黄金,这件事情去卑还是有信心的,没人比他更了解匈奴各部。
今日忠诚、服从你的部众,不等于明日还能继续效忠你。
今天的部众,不一定能活到明天。
用手里随时可能变动的部众,去换稳定的黄金,各部首领、头目不会拒绝。
部众不一定能平稳传承下去,年老时部众也不一定继续听从号令。
可黄金不一样,掌握黄金,就拥有额外动员能力,对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反正游牧生活就那么一回事,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来打一场?
打赢了什么都好,打输了有快马,有勇士保护,逃回部落即可。
部落首领对于有利可图的战争,自然充满积极性。
几个人出门,赵基的战车已停在院门前。
赵基一跃下马,对贾诩拱手:“文和先生。”
也跟徐晃、去卑、裴秀简单示意,贾诩就问:“朝会如何?”
“并州刺史高干派遣使者郭援上表奏疏,表彰他舅舅袁绍功绩,欲讨封赏。”
赵基跟随入内,解下沉重头盔:“见朝堂之上众人虚情假意欲示好郭援,我就数落袁绍、曹操罪行,他们杀的人可比董卓、李傕诸将要多,遂命令武士将郭援斩杀。”
“还有一件事情我当朝忘记说了,现在想起来有些懊悔。”
听他说杀了郭援,这个过程肯定不会太过顺利,朝廷怎么可能同意杀郭援,直接得罪高干、袁绍?
因此不会有什么合法程序,必然是立刻诛杀,造成既定事实。
朝会群臣百官,不反对就是默许,强行改变这些人的外在形象。
裴秀不觉得意外,即将北征的节骨眼上,高干的使者来了,这本身就有问题。
直接杀了,最为省事。
高干若有本事,就带着上党、太原、雁门的军队来打一场!
袁绍自己也是初步理顺冀州,高干实控也就小半个上党,充当抵御张燕、黑山军的前排屏障。
朝廷一日不承认,高干就别想对太原、雁门、代郡、定襄、西河各郡发布正规法令。
现在的高干,也就上党郡内的士人看在袁绍武力的面子上,与高干维持表面合作。
真承认高干、袁绍、袁谭、袁熙这些人的任命,那立刻就祸事了。
因此杀高干使者,赵基杀的理直气壮,哪怕把杨琦这帮老头拎出来摆在朝堂,也会默许他来动手。
这些老头再不堪,也有维护朝廷权威的积极性与勇气。
不像最近征拜的大量河东郎官,这些土鳖能把高干的使者理解为袁绍的使者,恨不得跪在对方面前,结成师友。
也就徐晃反应的慢一些,哪怕去卑,也觉得这个高干使者必须杀。
他这个右贤王哪怕是摆上去充数的,可他转战各方,与各路军阀都合作过,认知能力在大多数人官吏、匈奴贵族之上。
至于贾诩…赵基只杀了郭援,如果他来动手,郭援的护卫也要一起处死,这样才能尽可能消解隐患,让隐患延迟爆发。
此刻贾诩不会建议赵基派人去追杀护卫,反而问:“侍中所言懊悔之事,又是何事?”
说话间都已到了大厅,分别落座,这是一个八张矮桌拼在一起的大桌。
桌子正中就是沙盘,还有装兵棋的木盒,桌子四面摆着矮榻。众人落座,赵基左右看一眼他们,才说:“是传国玉玺,前几日曾听到一条流言,不知真假。说是当年孙坚率先入雒阳,在宫室井中打捞宫人尸体,其怀中携有传国玉玺。后孙坚为刘表射杀,其部曲为袁术所有。”
顿了顿,看他们四个人神情认真,赵基又说:“其子孙策年龄与七哥相仿,向袁术献上传国玉玺,这才讨要其父部曲。孙策已率其父旧部攻入江东,江淮之士多有追随。”
贾诩感慨:“传国玉玺之传闻,此前我亦有所闻,竟不想落到了袁术手中。”
他不认为这个关键时刻,赵基会拿这个事情来开玩笑,何况这件事情各地本就有传言。
徐晃则开口:“侍中是指袁氏已有篡逆之心?”
“嗯,我只顾着数落袁绍罪行,独独忽略了袁术,这路中悍鬼所过之处尽皆残破。以他的狂妄,得到传国玉玺,若再知晓朝廷东迁威仪大丧,会做出什么事情?”
称帝,这是对朝廷威望极大的动摇。
妖人蛊惑无知百姓自称天子,这几十年里这种人多了去,旋即覆灭,算不得什么。
可袁术是什么人?
四世三公,顶级高门的嫡流,他的称帝,会严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