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417章 劝进称王

第417章 劝进称王(1/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噼里啪啦…”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爆竹声作响,这天下便进入了咸通八年,而陇右的高进达也动作不慢,已然从陇右各地调遣了二千二百名官员南下。  

除此之外,他又征募兵了三川出身,能够适应三川气候的四千四百名吏员南下。  

六千六百名官吏,这已经是现如今陇右所能动员储备官、吏的极限。  

正因如此,高进达特意书信请示了刘继隆,询问是否要将已经参军达到两年,亦或者超过两年的大学毕业学子直接选拔为官员。  

“如今我军中有一千八百五十二名已满两年戍兵期的大学学子,按照原本的要求,理应是从吏两年,然后再升阶,逐步拔擢为官。”  

“可局面如此,不管是官吏还是将领,都缺少了他们这种文人,哪怕就地招募三川百姓为兵,也需要他们担任将领,为其扫盲才行。”  

成都府衙内,凯旋而归的张武跟在刘继隆身后,二人闲庭漫步府衙之中,看着新来到的官吏们不断忙碌穿梭。  

张武眼见自家节帅不开口,他接着继续道:“节帅,陇右中男(十八岁)以上,且完成小学学制的男子,不是在读,就是在各行业做工,亦或者在下乡,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员供我们征募了。”  

他话音落下,刘继隆也带着他停在了某处长廊,随后坐下。  

“高进达那边,征募了多少兵卒?”  

刘继隆沉稳询问,张武见状回答道:“如今有三万二千州屯兵,另有新卒四万六千余,已然是征募的极限。”  

陇右的基础教育发展多年,可人口问题也只是近些年才解决的,所以陇右纸面上虽然有十六万学子,但大部分都是低于十三岁的小学学子,就读大学的不过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的年龄,普遍在十三到十八之间。  

除临州大学外,其余大学按照流程,最少需要下乡、当兵各两年才行。  

也就是说,陇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前后十四年,从七岁到二十岁结束。  

二十岁以后,若是要走上仕途,则是从最基础的吏员开始逐步做起。  

按照陇右官员升迁的考功制度来说,三十岁前能当上正九品上的官员,便已经十分不错了。  

当然,若是一路考功评为甲等,当上从七品上的官员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培养学子,官员升迁,陇右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但这套规则现在显然不太符合陇右所面对的局面。  

接受过小学教育且毕业,年龄在十八以上的陇右男子,大概有八成都被招募为吏为兵了。  

算上四万多老卒,眼下陇右军队中有十六万职业军人,其中七万左右是经过扫盲才掌握基础文化的老卒和州屯兵,真正接受小学教育并毕业的军人,只有五万左右。  

除了这十二万人,剩下的近四万新卒,便是张武和耿明在三川招募的兵卒,但文化程度与文盲无二。  

指挥一群小学毕业的兵员,和指挥一群文盲,后者难度无疑更大。  

张武话里话外,都是想让刘继隆从大学那几万学子里,放出一批学子来三川,继而帮助三川的这四万新卒摆脱文盲的帽子。  

刘继隆也知道他的想法是什么,但他不可能提前放出已经花费七八年心力培养出来的那些大学学子。  

天下还很大,打天下容易,守天下才难。  

想要守好天下,还是得用陇右自己的读书人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开口说道:“我把大学毕业的在军学生,尽数调来三川。”  

“这一千八百多人加上即将南下的那一万六千多西川新卒,差不多有一万八千多人,而你们自己募兵的数量又不过三万六千多人。”  

“这样一带二的情况下,最快半年,最慢一年,三川本地招募的兵卒,就能摆脱文盲的帽子。”  

“至于让大学学子提前毕业,亦或者跳过下乡这条路直接参军,我是不会同意的。”  

“直接跳过下乡,这对于他们日后从军为官都不好。”  

刘继隆顿了顿,随后说道:“这段时间你也看到了,我们用那些世家子弟维持局面的时候,三川各县叛乱频发。”  

“如今我们的人到来,你且看看,这些世家豪强还能不能趁机作乱。”  

“三郎,行军打仗固然重要,但治理地方也同样重要。”  

“自古以来,往往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陇右的那三万多大学学子,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提前调动他们的。”  

刘继隆把话摆在这里,不管张武是否理解,他都不会再继续这个话题一句话了。  

张武也心知肚明,好在他也不迂腐,毕竟他也是受了陇右教育的人。  

“末将明白了。”他作揖应下,刘继隆也颔首说道:  

“你们掌管都督府,不能光顾着打仗,也得注重地方民生,尤其是修缮水利,修整道路,帮助百姓修葺房屋,治理耕地等等。”  

“你手中的西川是个富庶的地方,但为何成都府以外的百姓那么困苦,你得想想清楚。”  

“等义山到来,他会帮助你和耿明治理西川和东川,但你们也不能依赖他。”  

“义山毕竟不再年轻,若不是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我也不会劳烦他走这千里路途。”  

刘继隆话虽这么说,但想到多年不见李商隐,如今能等他到来见上一面,交代些事情,他心中也着实高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