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858章 大力出奇迹

第1858章 大力出奇迹(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不是铝合金,而是不锈钢!  

切洛梅的回答,让库塔霍夫元帅整个人都惊呆了,甚至说道:  

“什么?你说什么?你说他们是用不锈钢造的航天飞机?”  

虽然苏联用不锈钢造了米格25战斗机,但是,库塔霍夫没想到会有人用不锈钢造航天飞机,那样的话航天飞机要多重啊!  

“是的,元帅,他们是用不锈钢造的航天飞机。”  

切洛梅拿着照片介绍道:  

“将军,你看这张照片,从照片的色泽上可以得出来,他们是用不锈钢造的航天飞机,而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耐高温!”  

“耐高温…”  

库塔霍夫元帅看着手中的隔热瓦,说道:  

“你的意思是,他们不需要隔热瓦了?”  

“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这么厚的隔热瓦,他们使用的可能是一种可不需要反复重贴的燃蚀型隔热瓦。”  

作为火箭权威的切洛梅简直就是一个天才,他仅仅只是通过有限的公开的照片,就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恰恰是美国用了几百亿美元以及14条人命换来的经验。  

航天飞机之所以被淘汰。  

简单的说,理念太超前了!  

结果就是本应便宜好用的航天飞机变得又贵又不安全。一开始美国人的打算是制造一个能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来降低使用成本。  

这个想法当然没有问题,航天器使用成本里面,航天器本身占大多数,燃料只占一小部分。如果每次只用添加燃料岂不美哉?  

每次的发射费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就像普通飞机一样,一次制造,长期使用。  

但是造出来以后,使用过程中,问题可来了,这玩意使用起来费用可不止燃料啊。  

检修费用可比燃料费用多多了!  

主要原因是,当时人类的工业水平还不太够,材料,加工,微电子,都不太能够支持这个想法。  

首先,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每次飞行后都要拆下来,更换易损件和防护耗材,然后再重新装回去。  

所以不能频繁发射。原计划两周就能发射一次的航天飞机一般半年都发射不了一次。  

而之所以需要半年,就是因为航天飞机每次维修隔热瓦要花费超过6个月时间,甚至,导致14人死亡的两次航天飞机的事故,都是由隔热瓦脱落导致的。  

除了那两次事故之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故,但安全返航,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马斯克正是看到了相关资料,才决定用不锈钢造星舰。  

由于不锈钢的耐热性更好,它的隔热瓦自然也没必要像航天飞机那样高档,航天飞机要求隔热瓦两侧温差1200度,星舰只要保证800度温差就可以,隔热瓦薄了,甚至还能抵消一点不锈钢的重量。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成功的经验,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时,李毅安就选择了拿来主义,直接指出不锈钢。  

它更廉价,更耐高温,自然也就成了航天飞机的选择。再加上的新型的低成本,同时可保证高可靠度和低维护时间的隔热瓦,也是SEA航天飞机研制的重点。  

这就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优点。  

甚至还要再加了航天飞机的火箭发动机——甲烷机没有积碳,更有利于重复使用的优势,也是其中的优势。  

当然,这是细节,苏联的情报人员是无法获得这些设计细节。可是切洛梅还是靠着他个人的能力,推测出了一些答案,甚至窥探到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设计思路。  

不得不说,大神永远都是大神。  

听着切洛梅的解释,库塔霍夫元帅说道:  

“也就是说,他们的航天飞机可能更结实,更有利于反复使用是吗?”  

“至少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元帅。”  

想了一下,切洛梅说道:  

“我认为,在航天技术上,SEA的路径更适合我们,美国的或许是最先进的,但是SEA更注重成本控制,他们可以用更少的钱,达成同样的任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正是切洛梅以及科罗廖夫等人最佩服SEA的地方,他们进行登月花费的资金甚至比苏联还要少,这简直就是奇迹的,而这正是成本控制的优势所在。  

“所以,你认为,我们应该依托他们的路径是吗?”  

库塔霍夫元帅看着一旁的UR700火箭,说道:  

“就是把这个航天飞机装在UR700火箭的头部上,直接代替运载舱,航天飞机送上太空是吗?”  

美国的技术路径很简单,就是开外挂——把飞机挂在火箭本身一侧。  

而SEA的则是传统火箭的思路,只不过是把火箭的运载舱,变成了航天飞机而已。  

两者各有各的优点,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后者更省钱。  

“是的,元帅。”  

切洛梅回答道:  

“这样更省钱,我们只需要研制航天飞机,并且对UR700火箭进行相应的改进就可以了,”  

见元帅有些犹豫不决,切洛梅又继续劝说道: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研制火箭的资金,用在登月上,并且争取尽快建立我们的月球永远基地。”  

切洛梅的建议表面是为了节省资金,可是实际上这又涉及到了苏联航天业内部的权力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