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掘根(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
如今的知识载体乃是简牍,如一卷《汉书》成书,八九十万字,需简牍三四千斤重,能装满半间屋子,搬运绝非易事,想要学习也不轻松,不论世家还是寒素,对更轻便的知识载体的渴望从未停止。
纸张虽易发霉,保存不易,但如果是两三钱一张的纸张,能承载同样数量的文字,成本却只有简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其缺点绝对会被忽略,而轻便、便宜的优点,绝对会被放大。
恐怕会有大量文人前来抢购。
尤其曹魏在北方,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倘若能将如此物美价廉的纸张卖到崇尚奢侈、世家大族众多的曹魏,恐怕又是蜀锦巴盐一样的国家支柱产业!
刘禅看着众人惊喜的模样,一时也是感慨了起来。
大汉与曹魏的基本盘不一样,导致了大汉朝臣的脑回路,与曹魏朝臣的脑回路迥然相异。
须知,纸张之所以难以在当世流通,除了价格昂贵,容易发霉,产量有限且质量不稳定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能力扩大纸张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纸张质量的世家大族们,没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
首先是纸张虽价格较绢帛低廉,但对比早已形成产业规模的简牍,其综合成本,譬如原料的采集、工具的投入、工匠的培养…在初期未必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二个,则是更核心的因素。
家中拥有了大量简牍,实现了知识垄断的世家大族,并不愿意物美价廉的知识承载工具现世。
唯有垄断文字与知识的流通,才能维持世家大族在文化界的地位跟话语权,又惟有如此,才能维持他们在政界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
唯有与垄断了知识的世家门阀们处于对抗态势的那一方,才有推行廉价纸张、传播知识的动力。
也即皇权、寒门与豪强。
寒门、豪强或许有造纸技艺,也有靠之赚钱,传播知识的想法,但没有与世家门阀掰手腕的能力,一个不慎,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皇权或许能与门阀掰手腕,却又不掌握造纸的技艺。
又或者,掌握皇权的人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造纸的成本竟会比简牍还低,低到就连小豪强小地主家中也能藏书数十上百卷。
于是,也就只能无奈地与垄断知识的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人,朝廷根本就没有办法治理基层,皇权的触手根本伸不到基层去。
但不论是刘汉、曹魏还是司马晋,但凡掌握皇权的统治者脑袋清醒,就一定会想办法向基数更大的下层寒门、豪强传播知识,以切断世家门阀的命脉,瓦解世家门阀的根基。
灵帝创立的鸿都门学,还有卢植蔡邕等人刻录的可供天下人传抄的熹平石经,就是被人诟病的灵帝对抗门阀知识垄断的例子其二了。
鸿都门生不是太学生,也不从大儒们学习四书五经,却被灵帝征辟进入侍中寺,参与中枢决策,出任地方行政要职,最终遭遇士人激烈抵制而宣告失败。
熹平石经,则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开经文范本,轰动天下,石经刻成后,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道。
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灵帝没能分清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没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终失败。
熹平石经,则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一个个看着像大圣人,口口声声有教无类的学阀、门阀,纵然心中百般不愿,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石经乃是天下大善,陷入一种集体性的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
如今的知识载体乃是简牍,如一卷《汉书》成书,八九十万字,需简牍三四千斤重,能装满半间屋子,搬运绝非易事,想要学习也不轻松,不论世家还是寒素,对更轻便的知识载体的渴望从未停止。
纸张虽易发霉,保存不易,但如果是两三钱一张的纸张,能承载同样数量的文字,成本却只有简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其缺点绝对会被忽略,而轻便、便宜的优点,绝对会被放大。
恐怕会有大量文人前来抢购。
尤其曹魏在北方,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倘若能将如此物美价廉的纸张卖到崇尚奢侈、世家大族众多的曹魏,恐怕又是蜀锦巴盐一样的国家支柱产业!
刘禅看着众人惊喜的模样,一时也是感慨了起来。
大汉与曹魏的基本盘不一样,导致了大汉朝臣的脑回路,与曹魏朝臣的脑回路迥然相异。
须知,纸张之所以难以在当世流通,除了价格昂贵,容易发霉,产量有限且质量不稳定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能力扩大纸张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纸张质量的世家大族们,没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
首先是纸张虽价格较绢帛低廉,但对比早已形成产业规模的简牍,其综合成本,譬如原料的采集、工具的投入、工匠的培养…在初期未必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二个,则是更核心的因素。
家中拥有了大量简牍,实现了知识垄断的世家大族,并不愿意物美价廉的知识承载工具现世。
唯有垄断文字与知识的流通,才能维持世家大族在文化界的地位跟话语权,又惟有如此,才能维持他们在政界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
唯有与垄断了知识的世家门阀们处于对抗态势的那一方,才有推行廉价纸张、传播知识的动力。
也即皇权、寒门与豪强。
寒门、豪强或许有造纸技艺,也有靠之赚钱,传播知识的想法,但没有与世家门阀掰手腕的能力,一个不慎,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皇权或许能与门阀掰手腕,却又不掌握造纸的技艺。
又或者,掌握皇权的人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造纸的成本竟会比简牍还低,低到就连小豪强小地主家中也能藏书数十上百卷。
于是,也就只能无奈地与垄断知识的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人,朝廷根本就没有办法治理基层,皇权的触手根本伸不到基层去。
但不论是刘汉、曹魏还是司马晋,但凡掌握皇权的统治者脑袋清醒,就一定会想办法向基数更大的下层寒门、豪强传播知识,以切断世家门阀的命脉,瓦解世家门阀的根基。
灵帝创立的鸿都门学,还有卢植蔡邕等人刻录的可供天下人传抄的熹平石经,就是被人诟病的灵帝对抗门阀知识垄断的例子其二了。
鸿都门生不是太学生,也不从大儒们学习四书五经,却被灵帝征辟进入侍中寺,参与中枢决策,出任地方行政要职,最终遭遇士人激烈抵制而宣告失败。
熹平石经,则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开经文范本,轰动天下,石经刻成后,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道。
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灵帝没能分清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没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终失败。
熹平石经,则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一个个看着像大圣人,口口声声有教无类的学阀、门阀,纵然心中百般不愿,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石经乃是天下大善,陷入一种集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