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8章 杀心自起 纸上谈兵

第8章 杀心自起 纸上谈兵(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赵云听到刘禅领着人马亲征虽然惊讶,却也暗暗松了一气,至少天子不是来此打猎游乐的。  

而且天子能带出这么些人马,肯定是得到长史侍中同意了。  

刘禅听着深涧的哗哗水流,看着裸露上来的河床,道:  

“朕觉得,不能凡事都靠丞相。  

“这天下如果是朕的,那朕就应该像高祖,像世祖,像先帝一样,在生死兴亡的关键时刻参与进去,否则朕怕将来会后悔。”  

说着,刘禅从腰间掏出琬允二人给赵云写的简书。  

赵云没来得及思考刘禅说的话便接过了那卷书简,书简结绳处加了两个泥封,一个盖有侍中印,一个盖有长史印。  

趁着赵云拆开简牍的时间,刘禅解开了缰绳,独自牵着马继续往北走去。  

那是关中的方向。  

他虽然不知道接下来这场战役赢的可能性多小,也不知道自己此来是会振奋了士气,还是让将士们束手束脚乱了军心。  

但他就是来了。  

怎么说呢,他从穿越到现在,总共也就八日,又一直演着戏,既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这个世界于他而言,实在没有太多实感可言。  

支撑他来的,首先是不想当安乐公,生死操于他人之手的私心。  

其次,才是弥补丞相遗憾这种小小的不值一提的执念。  

至于所谓曹魏残民所以要三兴汉室,五胡乱华所以要一统天下。  

你说没有,那不可能。  

他三观红得发紫,屁股永远坐在底层人民这边,好人好事配个bg能哭得稀里哗啦,新一代小朋友越来越爱国他会觉得国家有希望。  

但你说这些大义是他如今不怕死不怕输来北伐的原因,对于目前的他来说确实有些假大空了。  

他觉得自己还不配。  

或许等他真正见到底层百姓的痛苦与挣扎,他应该会想做些什么。  

但他现在确实没有深入体会百姓们痛苦与挣扎时间的机会。  

他只是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打战略游戏的玩家,心里想不到生死,想不到大义,只想着输赢。  

他不来一定会输。  

他来了不一定会赢。  

但至少是他自己做的选择,将来后悔的时候怪不到别人头上。  

当然了,他是个乐观主义者,或者说他选择当一个乐观主义者。  

因为听说,世界上所有干大事的人都是极端乐观主义者,否则干不出一番大事来。  

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算什么?  

朕纵观两千年历史,战略战役看了不少,战略游戏打了不少,兵法阿斗的记忆里有,纸上谈兵的小说也小有涉猎,朕当一回赵括又怎么了?  

大不了死球!  

而且谁敢说朕就赢不了呢?  

朕可是天选之子!  

天选朕穿越到这里来的!  

走着走着,刘禅忽然有些乏困。  

从成都到此处总共一千余里,蜀中无马,根本不敢让战马累着,自己也不可能抛下虎骑先跑,于是一路跑跑停停跑了七日。  

从前日醒来到现在他都没怎么睡过觉,一躺下就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破敌。  

然而想也徒劳,没有亲临战地,没有知己知彼,是不可能凭空想出办法来的。  

所以昨夜本欲睡下,眯了一会儿后便又起来,想早点出斜谷看看战场如何,敌我如何。  

只能说自己比司马师差得远了,人政变前一天还呼呼大睡,自己却在这里想这想那。  

赵云慢慢牵马追了上来,没有再问刘禅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只是看刘禅的眼神比之前更加热烈深沉。  

一行四十余骑在栈道上继续往北走,接近中午的时候,终于到了斜谷口,栈道的尽头。  

刘禅站在这横于秦岭的栈道上,彻底愣了神。  

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之感袭面而来。  

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他眼前,他的视线有尽头,但这片平原似乎没有尽头。  

他的身体开始没来由不受控地从心口开始微微发颤,紧接着这股子颤意又向四肢五内蔓去。  

他忽然想到了一句话。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他好像对这片沃野千里望不到边际的平原有些渴望了起来。  

因为我是天子么?他想。  

还是所有人都如此?  

“陛下,右边就是我们的大营。  

“更远处那个黑点,就是董卓当年建的郿坞,伪魏的曹真如今就驻扎在彼处。”  

赵云给刘禅介绍了起来。  

刘禅朝着赵云手指的方向看去。  

近处,不知道到底几百还是几千顶小帐组成的二十多个方方正正的营盘,错落有致地卧在关中平原上,构成了这一片属于汉军的营盘。  

远处,果然有一个模糊的方点,按前世登高望远的经验,目测与此地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刘禅自东往西扫视着这片平原,视线忽然被斜水左岸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大土塬吸引住了。  

这座土塬直接就是秦岭的延伸,几乎要触及横亘关中的渭水。  

“子龙将军,那里似乎很适合我们驻军。”刘禅指向那片土塬。  

赵云顿时有些惊讶,喜道:  

“陛下果如长史侍中所言,慧眼完具,圣质明敏,有先帝之风!  

“那座土塬骤然拔地而起三十余丈,却名为五丈塬,因其南连秦岭最窄之处仅五丈而得名。  

“然其塬最宽阔处,宽可四里,长可十里,虽十万大军可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