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玄龟镇海宝会(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郡主,您见多识广,不知对此番…青阳侯爷送来的‘大礼’,有何高见?”盐商试探着开口,脸上堆满恭敬的笑容,“商路能否借此东风再进一步?”  

“是啊郡主,这玄龟骨肉、妖血、柱材,是否能有…‘合理分配’的门路?”矿商更是直白。  

赵瑜闻言,只微微侧首。  

她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明澈的双眸望向台下喧嚣依旧的争执场面,手中折扇轻轻展开又合上。  

如水的眼波在玄龟柱身与台下吵作一团的官员身上流转一圈,那笑容里有洞察秋毫的从容,也有几分不予置评的疏离。  

张远送玄龟入皇城,这本就是赵瑜的主意。  

此时她什么都没说,只是笑而不答。  

但那态度,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压迫感,仿佛在无声地昭示着,这等重器最终的归属,远非眼前这群人争来吵去便能决定的。  

几位商贾心头一凛,赔笑几句,不敢再追问。  

他们清楚,这位未来的侯爵夫人,心思缜密更甚男儿,她的缄默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最终的话语权,岂在这些人?  

更不在他们。  

争执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从玄龟的处置用途,争到维护费用如何分摊,再到后续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谁来担责…  

双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恨不得将三百年的大秦律例都翻出来驳倒对方。  

主持联席议事的户部尚书左迁素来以沉稳著称,此刻额角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焦头烂额,数次试图调停都淹没在更大的声浪里。  

那六根巍峨的镇海柱和玄龟,如同六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肩上,更是压在朝堂短暂的平衡之上。  

他不傻,这六头玄龟和六根镇海柱,代表的不只是其本身价值,更是东海巡猎的大势。  

是与青阳侯绑在一起,赌他能平定东海,还是敬而远之,不参与此事?  

与青阳侯绑在一起,风险是一旦平定东海失败,恐怕就此失势。  

而敬而远之,不参与,那东海若是源源不断宝物送来,掀起一次次浪潮,也只能置身事外干瞪眼。  

这抉择,很难。  

终于,在一个短暂的、因双方喘气而出现的寂静空档里,左迁眼中精光一闪,深吸一口气,果断地将目光投向了高台上始终超然物外的玉若郡主。  

他霍然起身,对着玉若郡主的方向,声音洪亮而清晰地穿透了瞬间安静下来的校场。  

“诸位且听!”  

他先喝停了无谓的争论,继而微微躬身,姿态放得极低,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请与沉重。  

“玉若郡主,您执掌瑜远商行与九川盟,商通四海,见识广博,更…深悉陛下对东海及皇城安定之关切。”  

“眼下各方争执不下,各执一词,皆有其理。”  

敢问郡主,以您之见,为解眼前之困局,更兼妥善处置此国之重器,抚平朝野议论,使物尽其用,且不负青阳侯征伐之功,当如何处置这玄龟与镇海柱为宜?”  

随着户部尚书这石破天惊的一问,整个喧嚣的校场仿佛被投入了万载玄冰之中,瞬间变得落针可闻。  

无论是脸红脖子粗的军方悍将,还是神色激动的工部大匠,又或是捻须冷笑的清流儒官,以及那些屏息凝神的商贾豪强,所有人的目光都“唰”地聚焦在玉若郡主身上。  

空气骤然凝固,只剩下玄龟沉闷的呼吸声和风吹过青铜柱孔洞的呜咽。  

只见那烟霞色身影缓缓站起,如同玉琢的芙蓉盛开。  

赵瑜仪态万千,对着左迁所在方向微微颔首,脸上那抹若有似无的笑意扩大了半分,不再是疏离,反而带上了一种尽在掌握的雍容。  

她早已不是那个在西北境生活,天真无邪的嬴玉若。  

这些年在皇城,在北境长城,掌控商道,研习军伍战阵,她已经成长为胸中自有山河的上位者。  

瑜远商行,九川盟,背后牵扯多少大人物,积攒多少财富,外人根本不敢想象。  

眸光扫过下方庞大的玄龟和青铜柱,赵瑜红唇轻启,声音不大,却如同带着一种魔力,清晰传遍校场每一个角落。  

“左尚书虑之深远,诸位大人亦皆为国谋。玉若一介女流,承蒙错爱,僭越思之:国之重器,公器也,当谋之于众。”  

当谋之于众?  

今日这场面,还不够众?  

在场官员武将都是微微愣神。  

左迁也是面上闪过疑惑。  

户部与工部这一次已经请了这么多商贾世家列席,武勋与六部官员都能参与,这还不够吗?  

之前他与工部和户部官员商议时候,已经是考虑再考虑,斟酌再三,早将青阳侯与陛下借玄龟和镇海柱宣扬战绩功绩的心思揣摩了。  

若不然,也不可能有这场商讨。  

折扇轻轻展开,赵瑜绘着江山社稷图的扇面在阳光下微光流淌。  

“既各方诉求皆有其由,利益攸关遍布朝野,争执源于分配之困…何不——公之于众,价高者得?”  

她的声音清越而平稳,吐出的话却如同炸雷。  

“朝廷可设‘玄龟镇海宝会’,广邀皇城内外世家、宗门、商号乃至友邦有资格者,列名邀请。”  

“将玄龟之骨、肉、血、皮甲,以及镇海柱…或整或分,酌情厘定为诸般拍品,列明其珍稀之处、可用之途、受让之权责义务,开列详实之册。”  

“届时,堂正明光之拍卖,既彰显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