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隋朝的棋局 > 第五百七十六章 木桶理论

第五百七十六章 木桶理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元孝矩坐在马车闭目沉思不语,他忽然睁开眼问坐在一旁的文元真道:“晋王知道杨玄感之事?”  

元文真摇摇头,“应该不会,之前杨玄感是有点口无遮拦,但这半年杨玄感很低调,如果连晋王都知道,那天子岂不是更清楚?”  

元孝矩缓缓点头,“我也觉得他不可能知道,他说过内部会出问题,或许是指一种可能性,毕竟对天子不满的人太多了,一旦天子再度东征,一定会引发天下大乱,晋王指的就是这一点。”  

“家主,他肯卖吗?”  

元孝矩摇摇头,“他不肯,连成品也不肯卖,理由倒是光面堂皇,怕异族掌握这个机密,但实际上他是想独占这种武器。”  

“我们对瓷瓶火雷的研究没有进展吗?”  

元孝矩冷冷哼了一声,“有效果我就不会亲自来江南了,既然晋王不肯卖,我们就要想办法从各个方面出手,毕竟这种火器是工匠造出来的,不是晋王本人造出来,明白我的意思吗?”  

“卑职之前进行过调查,负责军事的官署叫做军器司,下面有各署,其中有一个署叫做火器火药署,应该就是研制火雷的官署。”  

元孝矩摇摇头,“说这些没用,我要切实成果!”  

元文真连忙道:“请家主放心,我已经部署了,不惜重金也要把这个秘方搞到手。”  

元孝矩刚走,萧夏便派人把李鹿鸣找来,李鹿鸣已经不负责对外情报,专注于内卫,事实证明,她主管内卫还是很有才干,这几年把内卫各个环节都整理得井井有条。  

目前内卫实际上由一署一营组成,署是安全署,营是内卫营,安全署由数十名官员和三百名武艺高强的暗探组成,而内卫营则有三千士兵,一些重大行动,光靠安全署探子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军队配合才行。  

内卫的管辖范围其实很广,上至晋王和高官的人身安全,下至私卖生铁和私盐贩卖等等,都是内卫的职责范围。  

其中安全署下面也设立了七个局,具体负责各个职能,由李鹿鸣统领全局,内卫营主将也是李鹿鸣,下面有十个队,每个队一个校尉,由李鹿鸣的副将关宁统领。  

李鹿鸣走进官房,躬身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这几个月我不在江南,李总管辛苦了。”  

“感谢殿下的认可。”  

萧夏笑了笑道:“今天元氏家主元孝矩来拜访我,提出买我们的火器秘方,我当然一口回绝了,但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从合法的渠道得不到,他们必然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收买、偷盗、欺骗都有可能,所以你要立刻加强对防范,保护好工匠和他们的家眷,所有知情的官员都要暗中保护,另外,还要监视武川商行的一举一动。”  

李鹿鸣立刻抱拳道:“请殿下放心,卑职早就制定了完整的防护方案,一直就在运行,卑职现在可以加强这个方案。”  

萧夏大喜,连忙问道:“方案携带了吗?”  

李鹿鸣取出一份册子递给萧夏,萧夏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欣然道:“方案不错,立刻加强执行,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  

中午时分,高颎前来求见萧夏,高颎目前已经退休在家,基本上不问政务,但如果有需要,他还是会提供顾问。  

萧夏索性请高颎在丹阳酒楼用餐。  

酒楼雅室内,高颎将一份奏折递给萧夏,“这是我写给天子的一份奏折,恳请殿下替我转交给天子。”  

“可以!我明天就派送去洛阳。”  

“不急,殿下最好也能替我参谋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还有语气方面看看是否需要注意?”  

萧家打开奏折看了看,竟然是劝说天子放弃征讨高句丽,高颎写得很坦率,而且一针见血,天下不满并非因征讨失败,而在过于耗费国力,得不偿失。  

萧夏半晌没有说话,高颎不解问道:“殿下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萧夏缓缓道:“高公虽然说得坦率,但没有说到关键问题,为何民怨沸腾已经沸腾,天子却依然一意孤行,根本原因在哪里?”  

高颎抱拳道:“请殿下指教!”  

“其实攻打高句丽所耗费的粮食物资,对大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光黎阳仓就有一千五百万石粮食,布匹几千万段,其他物资不计其数,洛口仓也有千万石粮食,洛阳仓库更是有堆积如山的布帛。  

高句丽一战不过损失几百万石粮食和数万顶帐篷,这点物资损失对大隋国力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所以高公指责天子耗费国力,天子就会把天下仓储报告拿出来,高公的奏折就没有说服力了,这也是天子要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主要原因,大隋国力雄厚,不在乎这点耗费。”  

高颎沉吟一下道:“殿下的意思是,问题不是出在国力上?”  

“一点没错,国力没有问题,而是出在民力上。”  

高颎拱拱手,“愿闻其详!”  

萧夏淡淡道:“高公做了几十年宰相,应该很清楚,大隋的特点是富庙穷和尚,朝廷几乎没有军俸开支,每年征收的税赋有大量盈余,几十年下来就积累了天量财富,这里面还包括北周留下的财富和南方王朝积累的财富。  

可天下百姓却很穷困,每年都要紧巴巴过日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稍微遇到天灾或者家里劳动力生病什么的,整个家就没法维持了,对一个家庭天就要塌了,先帝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推行义仓,万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