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隋朝的棋局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获大才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获大才(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江南道总管府当然也有官员,官员由朝廷委派,官员从各地调来,萧夏给吏部提了一份名单,基本上就是他从前梁州总管府的官员。  

各地总管府撤销后,官员们都分散到各地出任闲职,拿一份俸禄,没事可干,因为没有实权职务给他们,只能暂时任闲官,等有实缺时再上任。  

但出乎萧夏意料,第一个来上任的闲职官员竟然是高颎。  

高颎因太子刺杀案再度被贬黜,他没把太子照顾好,触怒了天子杨广,罢免了工部尚书和运河开凿使,。  

高颎本来被贬黜为南海郡别驾,一个偏僻且无权的闲职官,但在太子杨昭的极力说情和推荐下,高颎最终被改任为晋王府长史。  

晋王府长史并不是江南道总管府长史,晋王府长史实际上也是一个闲职,但高颎是什么人,做了大隋三十年的宰相,是建立大隋王朝的第一功臣。  

论能力,大隋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只是因为高颎是杨勇的岳父,是杨勇能够顺利登基的关键,杨广登基后为了朝纲稳定才勉强让高颎继续为右相。  

一旦杨广坐稳了帝位,便毫不犹豫将他罢免。  

但萧夏对高颎没有偏见,相反,他热烈欢迎高颎的到来。  

他立刻在官房接见了高颎。  

高颎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但身体健壮,精神抖擞,保养得极好,看起来就像五十岁左右。  

高颎呵呵笑道:“天子怜我,没有把我派去岭南,而让我来江南养老了。”  

萧夏笑着摇摇头道:“廉颇八十岁还能带兵打仗,高公才六十出头,何以言老。”  

高颎也不矫情,坦率道:“如果殿下用我,我会全力为殿下效劳!”  

萧夏沉吟一下道:“当时在河西,天子对我说,除太子之位之外,天下任你所取,我选择了江南道,高公能猜到我为何选择江南道?”  

高颎微微一笑,“应该和先帝有关吧!”  

萧夏一怔,“高公怎么知道?”  

“当年先帝给我说过,他把解决大隋王朝四个危机的重任托付给了你,殿下选择江南道,难道不是为了融合南北分歧吗?”  

萧夏点点头,“高公说得对,我选择江南道,就是为了完成皇祖父交给我第一个任务,融合南北,至少在我任内能彻底缓和南北矛盾。”  

“天子也和你一样,也是想解决四大危机,关陇贵族对大隋军政的控制,南北之间的不信任和分离,关陇和山东之间的敌视对抗,还有就是高句丽对辽东的侵食。  

你父皇也在做,只是他太性急了,而且顺序不对,迁都应该是最后一步,偏偏他第一步就做了,殿下,我很担忧,天子太小看关陇贵族的实力了,这次太子遇刺,我就怀疑和关陇贵族有关。”  

“为什么?”  

“太子遇刺后,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刺客的尸体,又在他尸体衣服夹层内找到一张柜坊的钱票,五千贯钱,我调查这张钱票,是谷熟申家开出来的,也就是说谷熟申家买凶杀了太子。  

可能吗?一个小小的地方土绅敢刺杀太子殿下?完全就是栽赃给申家,有人以申家的名义在柜坊存了五千贯钱,又转给了凶手。  

我又询问了申家,申家根本就没有在柜坊存过钱,他家的钱储藏在地窖里都烂了。”  

“最后呢?”  

“最后齐王下令,将申家满门抄斩!”  

高颎叹息一声,“贼喊捉贼啊!”  

“高公不是说刺杀案和关陇贵族有关,怎么又和齐王有关?”  

“我的意思是说,齐王刺杀太子的嫌疑最大,但齐王背后是关陇贵族,齐王主动要求留在长安,便可知道,关陇贵族们想推齐王上位,但我没有证据,我只是猜测。”  

“但我听说齐王没有能留在长安,而是出任河北道总管。”  

“这是天子不放心齐王留在长安,或许天子也听到什么传闻了。”  

萧夏点点头,“我大哥现在怎么样?”  

“太子的刺伤不碍事,关键是箭上有毒,很难去除,太医说只能一点点拔除,需要时间,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最后拔毒,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萧夏默默点头,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份任命书,递给高颎道:“从现在开始,高公出任江南道总管府长史,同时兼任尚书行台令,为政务主官,通判是刘文静,我考虑让他再兼任都转运使,他一直主管财政,裴文安就专任军队长史,主管军务。”  

“主官和通判是什么关系?”  

“就是尚书和侍郎的关系,尚书不管实务,只管文书审批,具体事情是通判去做,给各郡下达的牒文,必须要有主官和通判两人的押印才能生效。”  

“但各郡不是直接向朝廷汇报吗?”  

“江南道特殊一点,多了一个尚书行台,那么江南道各郡就不能直接向朝廷汇报了,朝廷可以直接下牒文给各郡,但各郡上报就得先经过尚书行台,再由尚书行台向朝会汇报。  

可如果朝廷指令和总管府指令相冲突,那必须执行总管府指令,再由总管府和朝廷协调,一句话,各郡不能越级上报。”  

高颎着实震惊,这比从前的总管府权力还要更大,几乎是一种半割据状态了。  

萧夏笑了笑又道:“下午我要去考察运河,高公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邗沟是古名,隋文帝重新疏通邗沟后改名为山阳渎,但隋文帝疏通运河,最初的考量也只是一种军用性质,而不是作为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