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 胜负未可知(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当初宦官权倾天下,很多地方也有宦官党羽充当太守、国相或者县令等等职位,也有很多宦官亲属、白手套控制的土地庄园、经济园区等等。
而这些,都是从士人、地方豪强手里抢来的。
这些在地方上的宦官党羽都是仰仗宦官在雒阳的权势才能继续存在的,没有了宦官在雒阳把控全局,他们肯定完蛋。
更别说袁氏父子还下了清算令,要把宦官留下的一切痕迹从大汉帝国身上抹掉,要彻底清算一切与宦官勾结在一起坑害官员、百姓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不会放过。
这帮人肯定心慌啊。
朝中的依仗没了,他们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一想到过去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情都会原封不动甚至加倍奉还给他们自己,那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了。
所以接下来怎么办?
等死吗?
当然不是。
有因为恐惧而弃官逃跑、弃土地逃跑的人,当然也有不愿意就此认命、就此束手就擒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手中有权力,有兵马粮草武器装备,如果就此授首,等着人来杀,那实在是太愚蠢、懦弱了。
他们决定反抗。
这一类人,以沛国相、宦官王甫养子王吉为代表。
王吉少时喜欢儒家书传,读过书,有文化,好名声,凭借王甫有权有势和受到宠信,二十多岁时就被任命为沛国相,出任两千石职位。
因为有才能,通晓政事,能够判断考察疑难的案件,揭发奸邪隐藏的奸佞,所以稍微做出了一些真政绩,惩罚了不少罪恶之人。
但是他性情凶残,为人十分狠辣,做起事情来喜欢做绝,毫不留情面。
他下令郡内各举奸贼,就算是贪污了一点点酒肉小钱的小吏,哪怕已经是数十年以前的事,还加以贬弃,注销名籍,人死了都不放过。
为了加强权势、震慑小人,他还专门挑选一班彪悍的吏员打击罪人。
如果有生子不养,就把父母杀了,合土掩埋。
凡是杀人者,都处以磔刑,将尸体载在车上,公布罪状,到处游街示众。
到了夏天,天气热,尸体很快腐烂,那就用绳子把尸骨连起来,非要游遍沛国内所有县域才算是结束,以此宣示他的权势,告诫众人不许犯法。
他在任不过两年时间,在沛国内已经杀死了四千多人。
应该说,他是一个讲究严刑峻法惩治不法分子的酷吏,在东汉末年那种社会秩序渐趋崩坏的环境之下,他的所作所为的确是有正面意义的。
但是过于严酷不留情面的惩处方式又让郡中百姓惊恐万状,日日担忧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使得人心浮动,不利于长治久安。
整体来说,他在沛国内作出的成绩还算可以,没有什么贪腐的名声,但是他作为王甫的养子,实在属于必杀的序列之中,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性。
王吉在沛国算是作威作福惯了,手下也有一伙能打的部下,好端端当着国相,结果忽然传来他义父丧命、他也要被问罪清算的消息。
他能接受吗?
他显然不能接受啊。
事实上当他得知雒阳发生兵变、新帝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了,没了靠山,更是被掘了根基,他如何还能在官场上厮混?
宦官把事情做得太绝,到处杀人,一朝失势,哪里还能苟活?作为王甫的义子,王吉比别人更清楚宦官干的事情都是些断子绝孙的事情,主要宦官们本来就没有丁丁,传承不了后代,所以搞这些事情也就没什么思想包袱。
兴盛的时候,威压天下。
一朝丧命,也会被全天下唾弃、清算。
这下完了!
王吉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场就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身边伺候着的一帮狗腿子们也是面面相觑,个个都寻思开了。
之前跟着王吉吃香喝辣作威作福,的确爽快,杀人也杀的过瘾,但是一朝变天,眼瞅着就要跟着王吉一起殉葬了,这怎么得了?
于是没过多久,王吉还没反应过来呢,就有人准备收拾东西跑路了。
整个国相府里也乱作一团,不少人都准备跑路,也不管王吉如何,全都跑回家里带着家人收拾细软,准备南下逃命,看看能不能多活一阵子。
王吉本来也是万念俱灰,觉得王甫都死了,他还如何能够活下来呢?
但是关键时刻,王吉身边的一号狗头军师孙樽给他提了一个醒。
孙樽和王吉关系匪浅,这是沛国上下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王吉断的那些案子、想到的那些杀人的法子,大半都是出自他手,所以王吉要是废了,他也必然随之殉葬,跑都跑不掉。
一念至此,为了活命,孙樽心一横,直接给王吉出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意。
“王常侍丧命,新君登基,袁氏一定会处置所有与宦官有关系的人,您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就算到天涯海角,也会有人抓捕您,将您杀死,您将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朝廷派来问罪的使者还没有抵达,您还是沛国相,还手握沛国军政全权,您还可以调动沛国的军士和钱粮,您还有奋力一战、博取活命的可能!”
王吉瘫坐在地上,双目无光,颓丧的摇了摇头。
“只靠我一人,又能如何?就算我能拉起几千人举兵反抗,又能如何?我一人能和整个朝廷对着干吗?我能打赢吗?怕
而这些,都是从士人、地方豪强手里抢来的。
这些在地方上的宦官党羽都是仰仗宦官在雒阳的权势才能继续存在的,没有了宦官在雒阳把控全局,他们肯定完蛋。
更别说袁氏父子还下了清算令,要把宦官留下的一切痕迹从大汉帝国身上抹掉,要彻底清算一切与宦官勾结在一起坑害官员、百姓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不会放过。
这帮人肯定心慌啊。
朝中的依仗没了,他们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一想到过去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情都会原封不动甚至加倍奉还给他们自己,那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了。
所以接下来怎么办?
等死吗?
当然不是。
有因为恐惧而弃官逃跑、弃土地逃跑的人,当然也有不愿意就此认命、就此束手就擒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手中有权力,有兵马粮草武器装备,如果就此授首,等着人来杀,那实在是太愚蠢、懦弱了。
他们决定反抗。
这一类人,以沛国相、宦官王甫养子王吉为代表。
王吉少时喜欢儒家书传,读过书,有文化,好名声,凭借王甫有权有势和受到宠信,二十多岁时就被任命为沛国相,出任两千石职位。
因为有才能,通晓政事,能够判断考察疑难的案件,揭发奸邪隐藏的奸佞,所以稍微做出了一些真政绩,惩罚了不少罪恶之人。
但是他性情凶残,为人十分狠辣,做起事情来喜欢做绝,毫不留情面。
他下令郡内各举奸贼,就算是贪污了一点点酒肉小钱的小吏,哪怕已经是数十年以前的事,还加以贬弃,注销名籍,人死了都不放过。
为了加强权势、震慑小人,他还专门挑选一班彪悍的吏员打击罪人。
如果有生子不养,就把父母杀了,合土掩埋。
凡是杀人者,都处以磔刑,将尸体载在车上,公布罪状,到处游街示众。
到了夏天,天气热,尸体很快腐烂,那就用绳子把尸骨连起来,非要游遍沛国内所有县域才算是结束,以此宣示他的权势,告诫众人不许犯法。
他在任不过两年时间,在沛国内已经杀死了四千多人。
应该说,他是一个讲究严刑峻法惩治不法分子的酷吏,在东汉末年那种社会秩序渐趋崩坏的环境之下,他的所作所为的确是有正面意义的。
但是过于严酷不留情面的惩处方式又让郡中百姓惊恐万状,日日担忧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使得人心浮动,不利于长治久安。
整体来说,他在沛国内作出的成绩还算可以,没有什么贪腐的名声,但是他作为王甫的养子,实在属于必杀的序列之中,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性。
王吉在沛国算是作威作福惯了,手下也有一伙能打的部下,好端端当着国相,结果忽然传来他义父丧命、他也要被问罪清算的消息。
他能接受吗?
他显然不能接受啊。
事实上当他得知雒阳发生兵变、新帝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了,没了靠山,更是被掘了根基,他如何还能在官场上厮混?
宦官把事情做得太绝,到处杀人,一朝失势,哪里还能苟活?作为王甫的义子,王吉比别人更清楚宦官干的事情都是些断子绝孙的事情,主要宦官们本来就没有丁丁,传承不了后代,所以搞这些事情也就没什么思想包袱。
兴盛的时候,威压天下。
一朝丧命,也会被全天下唾弃、清算。
这下完了!
王吉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场就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身边伺候着的一帮狗腿子们也是面面相觑,个个都寻思开了。
之前跟着王吉吃香喝辣作威作福,的确爽快,杀人也杀的过瘾,但是一朝变天,眼瞅着就要跟着王吉一起殉葬了,这怎么得了?
于是没过多久,王吉还没反应过来呢,就有人准备收拾东西跑路了。
整个国相府里也乱作一团,不少人都准备跑路,也不管王吉如何,全都跑回家里带着家人收拾细软,准备南下逃命,看看能不能多活一阵子。
王吉本来也是万念俱灰,觉得王甫都死了,他还如何能够活下来呢?
但是关键时刻,王吉身边的一号狗头军师孙樽给他提了一个醒。
孙樽和王吉关系匪浅,这是沛国上下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王吉断的那些案子、想到的那些杀人的法子,大半都是出自他手,所以王吉要是废了,他也必然随之殉葬,跑都跑不掉。
一念至此,为了活命,孙樽心一横,直接给王吉出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意。
“王常侍丧命,新君登基,袁氏一定会处置所有与宦官有关系的人,您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就算到天涯海角,也会有人抓捕您,将您杀死,您将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朝廷派来问罪的使者还没有抵达,您还是沛国相,还手握沛国军政全权,您还可以调动沛国的军士和钱粮,您还有奋力一战、博取活命的可能!”
王吉瘫坐在地上,双目无光,颓丧的摇了摇头。
“只靠我一人,又能如何?就算我能拉起几千人举兵反抗,又能如何?我一人能和整个朝廷对着干吗?我能打赢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