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不是袁术 > 八十 大汉最强HR袁树

八十 大汉最强HR袁树(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在段颎平定羌乱之前,袁树和袁逢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羌乱会对右扶风造成接二连三的冲击。  

而袁树需要自己面对这种冲击。  

但是在建宁初年段颎出击凉州之后,这个威胁已经不再重要。  

袁树在右扶风发展势力最大的威胁就此消失,所以袁树已经可以放开手脚,在右扶风地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  

他可以继续在右扶风购置土地、招揽流民、扩建良庄,并且在灰色地带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武力系统。  

袁氏故吏、右扶风度则也继续半卖半送,配合袁树的行动,让袁树用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或者说,荒地。  

这对于右扶风官方来说,确实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没人要的土地能卖钱,能让穷的连官员府邸都掏不出多少钱修缮的右扶风官方拿到一笔土地购置经费,还能在未来获得数量更大的农税,何乐而不为?  

袁树和其他的纨绔子弟大财主不一样。  

他真缴税啊!  

该给的钱,他真给啊!  

这样的大佬,谁不愿意合作?  

度则都觉得自己能和袁树这样讲道理、守规矩的正派人士相处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和袁树继续携手共进,自己早晚也能和前任沈恪那样进入中央,获得更加远大的前程。  

而且他是真的听说袁树通过袁氏家族的社会关系,把自己这边一些学业比较优秀、年龄偏大的学子都给安排到了雒阳或者其他地方做官去了。  

整个一心会据说已经有一百多号人走了这条关系路线成功在大汉帝国获得了正式编制,成为了正式员工。  

袁树,真是大气啊!  

搞得度则都有点想把自己家族中的部分子弟给送到袁树这边来抱上袁树的大腿了。  

没办法,作为发展的根基、未来进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袁树对一心会的建设和关注度是无与伦比的。  

整个良庄内部生产体系、生活系统齐全,一应配套措施齐全,关起门来就算是官府也不知道里头到底是什么模样,颇具后来魏晋时期“坞堡”的风采。  

有人种地,有人打造农具,有人蓄养牲畜,有人负责收集粮食专卖,有人负责制作、销售衣物,有人负责公共厕所的经营,并且批量制造堆肥,增加粮食产量。  

良庄内就是一个小社会,运行的非常顺畅。  

而一心会则像是这个小社会的管理者。  

良庄成立之后,袁树安排一心会以良庄为总部,直接入驻,成员大部分都在良庄内工作生活,在茂陵县城内的反而少了一些。  

在良庄内,一心会各大部门的成员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能够确实的让他们践行属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  

在一心会自身的建设层面,袁树除了增设保卫部,还增设了律令部。  

算上最开始的庶务部、后勤部、人事部、审计部,把一心会下辖部门增加到了六个。  

每一个部门都在良庄这个小社会里执行自己的职责,事实上成为了良庄的官方。  

庶务部的成员们将助农贯彻到底,将最新、最高效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们,手把手教会他们,让他们成为熟练农民,就像是一个政府里的农业部门。  

后勤部的成员们则负责统一收购、储存和转卖良庄内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管理着粮食和良庄内的财产,同时也负担起帮助初加入者安身立命的职责,基本上算是良庄的财政、福利部门。  

一心会副会长卢植主持的审计部还是原先的模样,主要负责审计,且有财政支出的极大批驳权限,对于任何账目都有调查之权,就像是一双锐利的眼睛,不断地扫视着良庄管理者们的良心。  

人事部就像是朝廷的户部,原先只是负责管理一心会的成员,现在也要负责管理进入良庄的人员,不管是加入一心会还是加入良庄,都要经过人事部的面试,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  

律令部就更直接,那就是良庄内部的司法管理者。  

这年头,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大汉国之下,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政治、家庭组织,所以各自有各自的规矩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只要大层面上不违背汉帝国的利益,私底下搞些小打小闹的,没人在乎。  

甚至朝廷也鼓励大家各自搞起各自的规矩,把底下人管住,减少朝廷的行政负担。  

所以袁树就“响应号召”,在良庄内增设律令部,以汉律作为蓝本,增添一些自己的看法,就直接交给律令部作为规矩来使用。  

在良庄内部,律令部的规矩就相当于是法律,大家都会遵从,不遵从的,就会受到律令部的惩处,或者罚款,或者罚义务劳动,或者干脆驱逐。  

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之后,老马留下来的弟子门生群体已经完全被袁树消化。  

之前决定留下来的三千一百多名弟子、门生加上后面愿意加入的外地学者、学子一千余人,四千五百余人的知识分子群体全部加入了一心会,成为了袁树心学信徒的基本盘。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有来自各地的对心学或者袁树比较感兴趣的学子前来茂陵,希望加入一心会,跟随袁树学习。  

其中不仅有三辅之地的人,也有雒阳附近、三河之地的人,甚至颍川、汝南、南阳一带都有一些学子赶来求学。  

而在这群人当中,人数最多、最令其他地方人感到惊奇的,是凉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