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 > 352 学校来了记者

352 学校来了记者(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夏红军在放假之前收到过梅丽的来信,说她准备寒假去定西找他玩的,不过现在陈招娣在她就不去了,留在燕京复习功课。  

“夏红军,说内心话,我一直有些想不明白,甚至不服气,你为啥会喜欢陈招娣?但我当知道她竟然愿意休学一年陪去你那么穷的地方,就明白了许多。”  

“我甚至相信,如果你铁了心在那个贫困乡村教一辈子书,她也会跟着你,无怨无悔。”  

“有天晚上,我一个人站在正阳门外的天桥上,看着这繁华的都市,又想起了远在西北小村庄的你们。当时我问我自己,如果我是陈招娣,我能像她那样吗?”  

信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梅丽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热热闹闹的春节过后,夏红军就和从老家赶回来的陈招娣一起踏上前往西岭北部的旅程。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  

日子就这么淡淡的过着,在定西县城师专的刘宝来了好几次,主要是夏红军摆脱燕京的郭前进给他专门邮寄了一些外国的科幻小说。  

如儒勒·凡尔的《海底两万里》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  

男孩看的如醉如痴,慢慢的不再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开始动手写科幻,还说将来回到前沟村来教书,教书写作两不误。  

这让夏红军想起另外一个蜗居在在娘子关电厂的科幻大神,在白天在枯燥工作,晚上到了孤寂的夜晚,仰望着漆黑的夜空,思绪早就跃入星辰大海。  

教刘巧玲的音乐理论也在继续,或许是看到自己的梦幻般的未来,女孩更加努力刻苦,脸上开始露出笑容。  

春天到了。  

悄无声息,从地里冒出针尖一样的麦苗,没有课的时间,夏红军喜欢拿着相机寻找着高原上少见的绿色。  

当然忘不了给自己的学生拍照,孩子们是很喜欢照相的,夏红军还专门给班长吴春拍过一张特写。  

坐在简陋的课桌边,手里拿着铅笔,微微抬起头看着前方,眼睛很大,像极了那张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  

夏红军抓拍下来。  

今天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朵朵,这在早春经常是灰蒙蒙的黄土高原并不常见,夏红军没时间晒太阳,正在有些阴暗的窑洞里给学生们上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学生们在夏红军的领读之下,大声朗读着。  

远处,一辆驴车正晃晃悠悠向山梁这边赶来。  

赶车的是曾经送夏红军来学校那个孙老头,后面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像个文人。  

“大叔,后沟村小学离这里还有多远?”中年男人大声问道。  

“不远咧.”孙老头用鞭子指着前面的山梁,“翻过山梁就到咧。”  

中年男人抬起头看着前面那道山梁,目测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这起码还有十几里路吧?  

从县城到现在已经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颠簸的自己这身子骨就快要散架。  

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选择这么偏僻的地方教书!  

“额(我)给你说咧,记者同志。”赶车孙老头似乎有些没话找话,边赶着车边说道:“夏红军可是个好后生,大城市来的学生一点也不娇气,住窑洞、睡吐炕、吃洋芋叉叉他教语文、算术还会画画、唱歌、弹弹什么他。”  

“弹吉他。”中年男人笑着说道。  

“对,对,吉他!”孙老头继续说道:“娃们可喜欢听他上课咧,还有和他一块来女娃,在我们前沟村教书,人长的俊俏,特别勤快,书也教的好,我们村里都说他俩是天造的一对.”  

中年男人听了微微笑了。  

其实,他了解的情况远比这更多。  

中年男人叫刘建文,是《人民日报》驻西岭省记者站的站长,在安西朋友的一个饭局中,他认识了西影厂厂长吴天明,两人开始聊电影最后又聊到西岭省的教育。  

西岭省是个教育大省,在安西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同时也是穷省,北部的黄土高原经济落后,教育条件极其差。  

于是,吴天明就说道自己一个朋友,叫夏红军,燕师大刚刚毕业,自愿到省里最贫困的定西县农村教书一年。  

“对了,我们西影厂刚拍那部很火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根据他写的同名小说改编。”吴天明最后说道。  

刘建文听了很好奇,后来专门查了夏红军的资料,一查吓一跳,  

这个夏红军竟然就是那个文坛上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诗人!他两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今年在热映!  

这样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到这样贫困的山村里教书?刘建文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坐车直接赶往定西县。  

他没有惊动当地的政府部门,而是搭了一辆驴车直奔前沟村小学,这是这路程实在有点远啊。  

又过了快一个小时,驴车终于上了山梁,刘建文听到半山凹的窑洞里传来郎朗的读书声,就感谢了赶驴的老头,自己步行向学校走去。  

进了学校里的院子,刘建文没有惊动上课的人,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