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 > 264 最高的礼赞

264 最高的礼赞(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这是一篇中短篇小说,篇幅不长,虽然夏红军记不不清一些细节的,但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他还是记得的。  

再说,大刘的科幻小说重在“点子”和透露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写故事的文笔倒也一般。  

而这,恰好是夏红军所擅长的。  

北岛他们在楼上跳完舞回来,夏红军已经写好,正在对某些地方的遣词造句进行修改。他看到夏红军一晚上就趴在桌子上写个不停,有点好奇,就过去想看看到底在写什么。  

原来是在写小说!  

“北岛老师,你帮我看看?”夏红军笑着把稿子递给他。  

诗人写小说很常见,北岛自己也写过小说《波动》,今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但没想到夏红军竟然写的是科幻!  

过了会,北岛看完小说一脸感慨:“小夏,我不懂科幻,但就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让我深受感动。教师这职业实在是太伟大,想想那些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多少包括老师在内的知识分子进了牛棚….”  

得…这话没法再聊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夏红军请了家,穿上大衣出了酒店,直奔位于人民南路的《科学文艺》杂志社。  

和《星星》杂志社热闹的场景相比,《科学文艺》杂志社显得冷冷清清,甚至有些寒酸。不到十人就挤在三间办公室里,房间里到处堆积各种文稿,显得有些凌乱。  

杨筱单独一个办公室,见到夏红军显得很热情,招呼他坐下,给他倒茶水好笑着说准备去参加诗歌节可惜没有买到门票。  

“你知道吗?诗歌节的五块钱的门票竟然炒到五十块,竟然还买不到。”杨筱啧啧说着,她着实也没想到诗迷们如此疯狂。  

“如果,科幻小说能有诗歌的一半,不,十分之一的盛况,我就满足了。”杨筱说道最后叹了口气。  

夏红军没法回答。  

科幻小说一直是很小众的,别说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处于低谷,即便到了千禧年后,在畅销小说市场上,科幻小说的占有比例非常小。那时候主流小说属于玄幻、仙侠、官场、盗墓、职场那些热门。  

即便出现了《三体》那样巨著,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科幻热,但热闹过去依旧归于沉寂。  

“好啦,不说这个,你小说带来吗?我先睹为快。”杨筱笑着问道。  

夏红军从背的书包里拿出《乡村教师》的底稿交给了杨筱。  

杨筱接过来看几年,秀眉微皱。  

这是科幻小说?  

这明明就是“寻根文学”嘛….描写某个封闭的小山村所呈现出来的落后和愚昧,而那个老师,不就是那个动荡年代里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形象嘛。  

这种小说现在一抓一大把而且写的比这还深刻。  

如果不是冲着夏红军这个名字,放到是个不知名的青年,早就把这篇小说仍在废纸篓里。  

纯粹浪费时间!  

但是她看到笔锋一转,出现了在银河系的光年尺度的两大文明的宇宙战争,马上意识到这真是一篇科幻小说。  

“双线叙事的结构的小说?”  

杨筱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一个名词。  

这很有点像那本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村上春树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通过两条叙事线共同展现同一个主题。即便两条叙事线偶然相交,也只是空间层面的物理相交,剧情上仍无内在联系。  

难道是作者想通过两条平行叙事线(星际战争和李老师临终告别),来表达“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一思辨性主题?  

对,就是这个!  

因为书中还提到了鲁迅。  

鲁迅的小说杂文杨筱看的多了,十分熟悉。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杨筱对此十分自信。  

只是…如果真是这样,这票科幻小说只能说好看,但觉得谈不上精彩。  

但是她看到中途的时候,两条叙事线“突然”相交了!  

怎么会这样!  

竟然会这样写!  

杨筱被夏红军这突然写法惊呆了!  

他的学生们(大概率是没有继续深造的可能了)最终用他教授的知识拯救了人类拯救了地球。  

在一片愚昧的黑暗中,那点点希望的火光最终照亮整个世界黑暗!  

她现在已经顾不得分析文章结构,而是被后半偏的文字所震撼。  

特别是看到那段碳基联邦的最高统治者和议员之间的对话: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这是对教师最高的礼赞!  

“小张,小张!”杨筱突然高声叫道。  

没过两分钟,一个年轻编辑跑了进来:“杨社长,什么事?”  

“这一期的《科学文艺》已经排版好了吗?”杨筱急切问道。  

“昨天已经排版好,今天校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