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三百九十四章 潜伏

第三百九十四章 潜伏(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赵广和刘渊在冀州一带激战,吃了败仗的刘渊想来想去,决定在晋国的残躯上撕下一块肉来,以补充在冀州作战时损失的兵力。  

晋国是块肥肉。  

刘渊看得真切,但他不知道,比起临时抱佛脚的他,赵广在晋国朝堂的布局已经有好几年了。  

从最早的韩寿开始,到与韩寿联络的诸葛尚,再到最近潜入开封的钟毅,赵广耐心的布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棋子,只等收获的时候到来。  

司马炎在位时,晋国的司闻曹运转还算顺畅,对潜入的敌国间作的搜捕力度很大,这使得诸葛尚和韩寿的联系时断时续,有时韩寿得到了情报,却因找不到联络的机会而作罢。  

急于立功的韩寿很急。  

得知他的这一急噪心态后,赵广立即给张华去了信件,让他代为叮嘱韩寿,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传送情报,否则的话,就算再重要的情报,也不需要他牺牲自己的性命。  

当诸葛尚将赵广的这一态度转告韩寿时,这个风流倜傥惯了的清淡士子眼眶泛红,禁不住泛起了泪花。  

韩寿现在有妻有子,不是一个人了。  

让他抛家弃子为汉国传递情报,显然不现实,赵广现在兵强马壮,也不是过去势单力弱的时候,韩寿只要能潜伏在贾充、贾南风身边,就是最大的帮助。  

开封城内,为了争夺司马炎死后的晋国大权,野心家、投机者、狂徒、傻子、荡妇也纷纷走上前台。  

司马炎好歹有太康之治十年的休养生息,就算晚年荒淫了一点,但总体上来说,历代皇帝里面中等偏上水平。  

晋国到了第二世,傻子司马衷、荡妇贾南风这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组合登上历史舞台。  

从历史记录来看,弱晋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主要有他们两位创立。  

司马衷的第一个骚操作,就是清算母亲杨艳出生的弘农杨家。  

外戚是一个统称。  

皇太后一族、皇后一族,各不相同。  

随着司马衷的登基,贾家取代杨家也是必然,更何况杨艳已死,杨芷不过是堂妹,和司马衷的关系并不密切。  

司马炎和杨艳感到深厚,杨家在司马炎当权这些年,得到的赏赐太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家得到的,甚至比司马家的一些王爷还要多。  

这么一大块肥肉,贾充和郭槐早就垂涎了很久,现在终于有机会夺取,哪里还会放杨家一码。  

司马炎死后,杨骏、杨珧、杨济彻底没了靠山,杨珧、杨济还算清醒,力劝堂兄放弃权势,回转弘农老家当一富家翁,平平安安过剩下的日子。  

杨骏作威作福惯了,想着司马衷再怎么傻,也是自己侄女的儿子,况且,女儿杨芷还是司马炎继娶的皇后,后宫中地位最为尊贵的皇太后,他老杨家的靠山依旧更硬实。  

一帆风顺惯了的杨骏没有想到,杨芷不是杨艳,后宫中的贾南风渴望掌握大权,又岂能容许杨芷来分她的权力。  

汉贞观三年,晋永熙元年,三月九日,杨芷被贾南风囚禁在宫中被活活饿死。  

十日,杨家被晋国禁军包围,阖家被杀,杨骏、杨珧二人是重点搜捕对象,逃无可逃,杨济的关注小一些,他幸运的躲进好友王浑的府中,算是勉强逃过追杀。  

王浑自从虎牢关兵败后,就被夺去了兵权,一直闲居在开封城中。不过他也不急,以他太原王氏的名望,以晋国现在内忧外患的局面,朝堂起复他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当然,要不是妻子钟琰在劝说他观望一阵,王浑在司马衷登基那天就想再出山了。  

杨济跑进王浑府上。  

虽然说当时没人看见,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浑的家仆中要是有人密告,那王家所有的人都可能被疯狂之极的贾南风杀掉。  

钟琰察觉到这一危险,立时将钟毅叫了过来。  

钟毅在开封城中,也有旧时相识,所以,他深居简出,就在钟琰安排的住处歇着,有时间了,陪着王浑聊一些汉国的趣事,再观察下王浑是什么反应。  

从王浑纠结的神情中,钟毅已经看出了他的犹豫,接下来,只要有合适的时机,王浑就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听到钟琰说杨济进了府中,钟毅眼睛突然一亮,这不就是机会吗?  

在钟琰跟前,钟毅再一次详细的陈述起汉、晋当前的局势,他这次所述的情况,并不只是面上泛泛的知识,而是钟会被杀之后,汉国上下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变化。  

“琰妹,大将军在井径关取得全胜,连胡虏都不能抗衡,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妹夫要是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加快速度了。”钟毅语气坚定,脸上漾起自信的笑容。  

游说也是要看时机的。  

虎牢关兵败之时,王浑虽然被免职,但心中还是对晋国有感情。  

而现在,司马炎已逝。  

王浑面对一个傻子皇帝,胸中满腹经伦无处倾诉,一颗效忠晋国的心也渐渐淡了下来。  

“仲兄,汉国真的实行了科举,而不是看品级?”钟琰是有名的才女,从钟毅的话中,一下抓住了汉盛晋衰的本质。  

按辈份来说,钟毅和钟琰并不平辈,钟琰要小一辈,但两个人的年纪又差不多,所以,在私下称呼时只以兄妹相称。  

钟毅点头叹息道:“唯才是举,是当年武皇帝倡导的主张,可惜到了文皇帝时,九品中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