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诡三国 > 第3252章律法

第3252章律法(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复盘整个在关中推动的计策,其实主要的脉络很简单。  

在斐潜离开长安前往西域之后,庞统就在琢磨着如何搅动关中三辅的地方势力入场,借着一些混乱,杀一些人,清除地方上的残余力量。  

在封建王朝之中,证据这玩意其实很微妙。  

有时候是根本不讲究什么证据,说一个腹诽便是直接诛杀九族。  

看起来似乎是如此,可实际上呢?  

真正因为腹诽之罪就被诛杀了的那些家伙,如果真的有心去稍微研究一下,就会看到其实这些人被杀的关键点根本就不是在腹诽上,而是另外一些不能说,至少不能公开说的罪名。  

所以,说封建王朝根本不讲究证据的,多半都是被忽悠的傻子。就像是窦婴被杀的时候,如果窦太后还活着,他别说真腹诽了,就算是光着脚在皇帝面前直接指着鼻子骂,汉武帝也必须捏着鼻子忍了…  

证据其实很重要,即便是这个证据看起来荒唐无比,但是也能让其他的官吏明白皇帝,或者说是统治者,并不是脑袋进水了在随意杀人。  

秩序,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秩序的代表。  

没有人会拥护一个随意杀人的统治者。  

如果在没得选的时候也就罢了,一旦有选择的时候,民众就会用脚投票。  

所以,庞统和几个谋士一琢磨,就折腾出来了这么一个局。  

反正坑挖在那边,看谁跳就是了。  

于是韦氏还真跳进来了…  

原因也很简单,利令智昏。  

过习惯了富裕奢靡的生活之后,哪能忍受得了紧巴巴的日子?  

只要心一贪,迟早都会出问题。  

至于郑玄的事情么,就是横生出来的小枝节了。  

总之,主脉络其实很简单,但是停冒出的小枝节也非常多。  

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左右摇摆…  

摇摆是必然的,因为某些人是注定不可能与斐潜一条心。  

这使得整个计划纷繁复杂,实施起来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幸好庞统荀攸等人都是一流的水准,相互配合起来的时候宛如天成,浑然一体。  

斐潜留给黄月英的虎符,不仅仅是调兵的凭证,也是类似于田豫刑颙等人的定心丸。有这么一个虎符,就可以证明荀攸让他们做的事情,是得到了黄月英的首肯,也就等同于斐潜背书。否则的话,在这样一个局面之下,搞不好就难免怀疑荀攸怀有二心了,要故意搅乱长安了。  

原计划之中是要温水煮青蛙,慢慢引人入坑,尽可能的让更多心怀叵测之辈跳出来,结果没想到郑玄之死加速了这个过程,使得荀攸准备的粮草手段都没用上局面就激化了。  

荀攸其实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爆发动乱,他就会在官廨之处,领兵打一仗…  

或是启用下策。  

幸好,庞统来得很快,关中的一些普通百姓也没有之前那么的容易被大面积煽动了。  

主要是因为关中百姓现在手中有了些余钱,正儿八经的余钱,所以被煽动的只能是小部分,大部分的人只要有吃穿用度,就相对稳定,情绪波动不会太大。  

这很重要。  

郑玄一死,事态就已达到混乱顶峰。  

庞统带着斐蓁将城一围,就得到了庞统想要让斐蓁获取的人望…  

关键是这个实力,斐潜留下来了。  

斐蓁一旦获取了人望,那么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的理顺了。斐潜在河东所留下的隐患,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消弭了。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斐潜就可以很放心的在河东地区和曹操一决高下,而没有了后顾之忧。  

曹操在关中没有留后手,怕是傻子都不信的。  

借这么一个机会,将所有不稳定的因素一次清除,好过断断续续处理不完,即便是还有一些漏网之鱼,也无伤大雅了,至少在未来几年之内,长安三辅是会较为平稳了。  

这就是庞统等人的目标。  

至此,韦端等骑墙派已经不可能翻盘,除非是掀桌子开打。  

可偏偏斐蓁和庞统带着兵马回旋之后,不怕打。  

为何剿灭了韦氏庄园后还留着韦端韦康等人性命?  

很简单,韦氏庄园之内是大部分韦氏的有生力量,消灭了这些力量之后,韦氏父子就剩个外壳了,什么时候捏碎都成。  

至于为什么是韦端…  

韦端若是不跳出来,会不会没事?  

其实是一样的结局。  

就像是窦婴在窦太后死后,必然衰败走向灭亡一样,但凡是和统治者争夺权力的,都要有心理上的这种准备。  

华夏自从走向了中央集权这一条不归路之后,就永远不可能再走回头路。  

这是华夏民众的选择。  

统一的国家,统一的制度,统一的市场。  

镌刻在华夏民众基因里面的这种需求,会推动着统治者去完成统一的事业。  

而韦端的所作所为,其实一直都是在从中枢之处偷取权利,却不尽其义务。  

清流就像是后世的公蜘。  

清流有什么特点?  

不干事。凡是清流,就没有具体做什么事的。毕竟只要不做事,就不会犯错,不犯错就可以死命的怼那些做事的人。因为只要做事就会有错,做事的人也永远都不知道清流会从哪个角度找出什么错来。  

永远不满当下,言必称古。三代历史大多失传,毕竟那个时候也没有史官这个玩意,而春秋战国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