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大汉崛起 > 第732章百姓的抗拒

第732章百姓的抗拒(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曹睿说罢,不在理会曹休,起身离开了议事大殿。  

曹休气的脸色通红,在大殿上咆哮着:“太祖,先帝,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吧,我大魏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  

数州之地啊,不战而弃,我大魏何曾有过如此屈辱?先帝啊,这就是你挑的好皇帝,你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吧!”  

曹睿刚回寝宫,一个内侍一脸慌张的跑了进来:“陛下,曹将军在前殿狂骂不止,是否需要…”  

曹睿闻言摆了摆手道:“不必了,让他将他带回家去,好生看管,迁都之前不要让他乱跑。”  

“诺!”  

若是一般人,如此出言不逊,只怕逃不过一死,好在曹休是曹魏宗室,曹睿也没有责怪曹休,只是让人将他带回家中好生看管起来,以免弄出什么幺蛾子。  

在司马懿计策的驱使下,曹睿最终还是选择放弃黄河以南之地,北迁河北。  

决定北迁之后,有四件事需要做。  

首先最重要的事情是迁都,曹睿将国都选择在了邺城。  

邺城是冀州的治所,早年袁绍的大本营就在这里,后来曹操击败袁绍,进位魏公,魏王,魏国的国都就是在邺城。  

一开始曹丕篡汉自立,国都也是定于邺城,洛阳是后来迁都选定的。  

邺城的规模丝毫不下于洛阳,甚至犹有过之,里面也有皇宫,将邺城定为新的国都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件事,便是迁移百姓了。  

曹睿虽然决定北迁,让出黄河以南之地,但那些百姓曹睿却不想让给大汉。  

争霸天下,最重要的是地盘和人口,二者不能缺其一,光有土地没有人口不行,有人口却没有土地也不行。  

让出黄河以南之地已经让曹睿非常心痛了,这些地方的百姓,曹睿自然不会放弃。  

各州之中,曹睿又下令优先迁移徐州,扬州兖州一带的百姓。  

因为司马懿向曹睿建议掘开黄河,使黄河改道来对付诸葛亮,到时候黄河南摆,兖州,徐州,扬州都是洪水肆虐的重灾区,这些地区的百姓自然要先一步进行转移。  

而第三件事,则是通知江东,让孙权准备接收扬州和徐州。  

诸葛亮从江夏进攻魏国,除了江夏比较好进攻,容易打开突破口之外,还有夺取徐,扬,切断东吴与魏国联系的想法。  

如今魏国与江东乃是盟友,黄河以南之地,反正是要让出去了,让给大汉还不如让给江东,不仅可以增强江东的实力,吸引大汉的目光,还可以保持两国之间的土地仍旧接壤,攻守同盟也比较方便。  

而第四件事,则是兵马的转移。  

如今魏国的兵马,休要集中在司隶和许昌这两个地方。  

由于尚未迁都,司隶的兵马暂时还不能动,而许昌这边,司马懿所掌控的五万兵马,却还有其他任务。  

司马懿向曹睿提出掘黄河的建议,只是黄河在北,而诸葛亮目前还在江夏,两地相隔上千里,想要借助洪水对付诸葛亮,还需将诸葛亮引过去才行。  

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司马懿身上,换做旁人,可没有这个能力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曹睿下令北迁的消息很快便传扬了出去。  

洛阳城内一片哗然。  

“你们听说了吗?诸葛亮攻破了江夏,如今我大魏黄河以南无险可守,陛下已经决定放弃黄河以南之地,退往河北,不久之后便要迁都了!”  

“放弃黄河以南之地?洛阳位于河南,那我们怎么办?”  

“当然是跟着朝廷一起走了,你们快回家准备准备吧,免得到时候仓促,幸好我在冀州也有一些田产,搬走了也没多大影响。”  

“我家田地皆在河南郡,迁到河北以后怎么办?朝廷给我们发放田地吗?”  

“迁移之后应该会给一些田地吧,不然咱们到时候喝西北风去?不过这一次是数州之地的百姓都要迁过去,到时候人多了,只怕平均分下来就没有多少田了。”  

“那怎么行?我家业都在洛阳,我在洛阳住的好好的,去了河北可没这么好的日子过,我不走。”  

“我也不走,祖宗留下来的田地,可不能葬送在我的手上。”  

“不走不成啊,如今三国鼎立,最缺的就是人了,陛下怎么可能会将我们留给蜀国呢?”  

洛阳城中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对于迁移之事,非常抗拒。  

首先是故土难离,绝大多数人都舍不得离开家乡,哪怕是曹睿在北方给他们准备了同样大的住所,同样大的田地,这些人也不情愿离开。  

其次则是财富问题。  

在后世社会,基本上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钱,没房子可以买,兜里有钱,身板都要硬一些。  

然而在古代却不一样,古代百姓的根本是田,是土地。一个家庭的硬实力,是田地,哪怕有再多的钱,没有土地,那是相当于无根浮萍,乱世一来,哪怕是有一座金山银山也没一块能生产的土地有用。  

迁往北方,就要放弃家乡的田地,由于要迁移过去的百姓很多,朝廷分配的田地,很可能没有家乡的多,这些百姓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心里自然抗拒迁移。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谓的得民心,其实就是要保护百姓的利益,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保住了百姓的利益,提升了百姓的利益,这样才能得民心。  

一个皇帝在怎么仁义,在怎么孝顺,不能维护百姓的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