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零四章 富者居华堂,锦衣琼筵;贫者栖陋巷,糟糠难继

第九百零四章 富者居华堂,锦衣琼筵;贫者栖陋巷,糟糠难继(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南洋游记,只能不断的摇头,熙熙攘攘皆为利。  

根据林辅成的观察,黑产生意,也就是看着赚钱。  

都是走私,走私鸦片的海寇,还要冒着杀头的风险,赚的还不如走私咖啡、茶叶、生丝的多。  

林辅成在椰海城,对牢狱之中被关押的毒贩,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最终找到了这个答案,那些正经买卖,根本轮不到这些海寇去做,只能去做些非法的买卖了。  

就茶叶生意而言,连松江远洋商行都插不进去手,宁波、月港两个远洋商行,已经把所有的茶叶生意全都包揽了。  

而走私要绕开的可不仅仅是朝廷的稽查,还有这些高门大户们的垄断,白货走私生意,朝廷那点税,根本不算什么,这些商行、商帮们,才是最难缠的。  

甚至不是利润的问题,而是门槛,你无意间犯了某行当的忌讳,你连生意都没得做,就只能沦为海寇了。  

就是走私黑货,海寇们也绕不开这些个势要豪右、高门大户,因为私市都是人家开出来的,你要的船只、水手,甚至是长短兵、武器、火药,都离不开这些私市,当真是避无可避。  

而且鸦片种植园,是没法转型的,你一旦转型,就要自己想办法满足豢养的毒虫力役了,价格极其昂贵,可是抛弃这批力役,再买一批倭奴或者夷奴,也不便宜。  

而且种植园的农场主,也很容易就会染上鸦片,出于好奇也好,出于应酬也罢,沾上了就无法摆脱了。  

这就是一条彻头彻尾的不归路,一旦踏上,就没有任何回头路可言,无论是谁,都是一生无法摆脱的梦魇。  

这些毒贩,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金盆洗手,但基本没有一个可以善终,不是被朝廷杀死,就是被其他的海寇杀死。  

林辅成被找到的时候,他已经带着周围三百里的海寇们,开始销毁鸦片田,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什么都懂一点的林辅成,颇受海寇们的尊敬,几乎没有读书人会帮他们规划该如何生存。  

而林辅成的游记话锋一转,其目光聚焦,又回到了椰海城内,谈到了椰海城毒街形成的过程。  

因为竖切或者说因为身份、族裔凝聚起来的一个个社区,让缉毒变得十分困难,越远离大明的地方,缉毒就越困难,这是和水师舰队的巡视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斗争中,各个汉乡镇、城池,形成了一整套对毒虫、毒贩的管理方式。  

在椰海城巽他海峡的对岸有一个叫做班达城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港口,没有大明水师驻扎,虽然隶属于旧港总督府,但因为总督府缺少读书人,不太重要的班达城,旧港总督府甚至没有派遣官员。  

这里的毒虫和毒贩完全混在了一起,抓也抓不完,抓到了也不一定定罪,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衙门,只有当地几个部落的酋长轮流坐庄。  

你今天杀了我的人,明天我坐庄,就要杀你的人,所以不抓、不判、不执行,也没人去缉毒。  

可是鸦片泛滥带来的暴力问题,也是这些个酋长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当地酋长们在短短数年内,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把班达城所有的毒贩,都集中到一两条街区内,在这个毒街里,任何的阿片生意都不会管,甚至还会委派类似监当官的官员,维护交易公平。  

但这个街区里的毒虫、毒贩,可以出城,但在城中,就不能离开这两条街活动。  

如此一来,班达城看起来治安变好了许多,只需要一场瘟疫,这些毒虫、毒贩们会自己病死。  

因为纬度的原因,班达城没有四季,只有夏天,是疟疾爆发的重灾区,本身疟疾就已经十分致命了,这些毒虫身体很差,金鸡纳霜又极为昂贵的,这导致毒虫,基本都不会活过五年的时间。  

椰海城也是从班达城的毒街方式内,找到了灵感,很快,各个汉乡镇、城池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让这些毒虫集中在这些毒街里,自生自灭。  

这也就是朝廷缉毒的意义所在,毒虫和毒贩们会自己死去,各种疫病、街区糟糕的环境,更容易把身体很差的毒虫带走。  

种植罂粟,收益本来就不高,慢慢的整个南洋的产业,就会向着正经生意转变。  

说是街区,其实就是两道三排,联排木房,甚至没有任何的道路,一下雨就是颇为泥泞。  

只要大力缉毒,就能遏制鸦片扩张规模,就能让染毒人员的数量,不超过当地总人口百分之五这个阈值。  

吕宋、旧港累积了大量的缉毒经验。  

根据林辅成对吕宋、旧港的走访,只要将毒虫、毒贩的数量降低到该地区总人口1以下,鸦片在该地区,会在五到十年内彻底消失不见。  

染毒人员在1到5,鸦片的泛滥,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一旦超过5,鸦片的泛滥,会不可阻挡的进行快速扩散,增长速度,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而缉毒的另外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塑造共识,将竖切的南洋,变成大明更加熟悉的横切,也就是王化。  

朱翊钧看完了林辅成《南洋游记》,确定林辅成真的好好调研了南洋的经济和各个基层的生活。  

朱翊钧拿着南洋游记,读出了最后一段:  

“富者居华堂,锦衣琼筵;贫者栖陋巷,糟糠难继。朱门之内,笙箫彻夜不绝;蓬户之间,饥肠辘辘哀声连。天地虽同覆,而命途云泥;日月共明辉,而冷暖异域。”  

“富者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