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五十三章 西南忠孝之家

第五百五十三章 西南忠孝之家(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随机推荐:  

第二天,赵煦在紫宸殿中,继续接见来朝的各国使者。  

先是于阗国使者入朝。  

这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打着于阗使者名义的黑汗王朝的使团。  

有时候甚至会有回鹘商贾冒充于阗国的人,来汴京骗吃骗喝。  

大宋朝廷其实对此心知肚明,但假装他们是于阗人。  

一直亏本赚吆喝,但这些狡猾的家伙,却逮着大宋这头羊往死里薅。  

熙宁十年的时候,有个于阗使团来朝,一次就带了三万多斤乳香进京——你们这是来朝贡的,还是来做买卖的啊?  

于是,赵煦的父皇下诏:自今于阗国入贡,唯赍国王表及方物听赴阙,毋过五十人,驴马头口准此。余物解发,止令熙州、秦州安泊,差人主管卖买。  

你们来骗吃骗喝,最起码也盖上于阗国的那个大唐赐的金印,给我们一个念想啊。  

自那以后,于阗贡使就变得规律起来,五年才会来一次,虽然依旧是来骗吃骗喝做买卖的。  

但最起码,会拿出盖着大唐所赐金印的国书过来。  

今年正月的时候,于阗本已入朝。  

按照一般规律,他们下次入朝该是元祐五年。  

但,因为熙河那边最近动作比较大,加上溪巴温、温溪心倒向大宋,使得商路变得安全起来。  

所以,黑汗人就屁颠屁颠的又来进货,顺便看看看看这东边的情况。  

赵煦对于阗暂时没什么想法——太远了。  

所以,只坐着受了使者的礼,便算应付了。  

于阗之后,就是西南五姓蕃的贡使。  

所谓五姓蕃,龙、罗、张、石、方等土司首领。  

他们都受大宋册封,也有着官爵。  

其控制区域大抵在现代的贵州省,大宋对这些人,也就是有个宣称而已。  

不过…  

赵煦在五姓蕃的使者入殿叩拜的时候,想起了田仕儒。  

“却是得将田家这块招牌立好才行!”  

赵佶那個混小子,虽然荒唐,但有一个事情他做的很对!  

思州田家在其统治时期,被特意扶持、拉拢,树立为典型。  

田氏土司,于是成为赵官家们最忠诚的土司——没有之一。  

田氏土司甚至是南宋在陆地上抵抗到最后的武装。  

于是,竟因此打出了自己的统战价值,南宋灭亡后,田氏土司降元,为元朝封为思州宣抚使,地盘扩大了一倍不止。  

田氏土司的历史价值还不止于此。  

他们是黔州第一个建立书院的土司家族——銮塘书院。  

同时贵州省第一部地方图志《思州图经》,也是田氏土司主持编修的。  

不夸张的说,后来明朝的统治能深入贵州、重庆山区,田氏土司们的开荒和示范影响,功不可没。  

于是,赵煦在心中,想好了对田士儒的封赏了。  

除了原本已经定下来的封赏——田士儒升皇城使遥领荣州刺史,进封思州开国候,勋转左护军,知思州军州事。  

赵煦还打算给一个恩典,命太学、武学、算学各录田氏子弟一人,加强田氏土司的文化水平。  

未来有可能的话,甚至可以从田氏宗族之中,选择几个适龄女子入京,或入宫为美人,或配与宗室。  

联姻,始终是封建王朝最好的统战策略。  

就是自己可能要辛苦一点了。  

心里面胡乱的想着,五姓蕃的贡使们就已经退下去了。  

“外臣大理进奉使臣泰明,拜谒大宋皇帝陛下,恭祝皇帝陛下万福无恙!”  

一个三十来岁,戴着裹巾,穿着白色绸缎的男子,在押班的礼部官员带领下来到殿上,恭恭敬敬的行礼、拜手,他的正韵带着浓厚的西南口音,但能听懂。  

赵煦听着,猛地抬头,拿起了案几上同文馆那边送来的国书。  

直接看向这次来使的正使头衔和名字。  

大理国幕爽(约等于兵部尚书)、鄯阐候、进奉使臣高泰明。  

赵煦的眼睛眯起来。  

“高泰明?”  

“一个高家人?”  

这就有意思了啊!  

赵煦在现代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大理国,只大略的知道,现在的大理的格局大抵类似后来日本幕府时代。  

所谓国王,只是个傀儡,高家人不开心了,随时可以命其出家,换一个人来当。  

真正话事人是高家!  

而高家的老巢,大抵就在后来云南省的昆明市。  

昆明现在应该叫啥来着?  

赵煦想了起来——鄯阐啊!  

所以,这是大理国真正的话事人来了?  

赵煦于是认真起来。  

他最初在现代醒来的时候,有个舍友就是昆明的。  

赵煦记得,那个舍友和他吹牛逼的时候,说过昆明自古就是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的精神首都。  

好多缅甸、老挝、柬埔寨的有钱人,哪怕到了现代,也热衷于把子女送到昆明读书。  

昆明的古称鄯阐还就是那个舍友科普的。  

赵煦于是露出一个自认为友善的微笑,今天第一次开口问了起来:“高卿,贵主可无恙?”  

殿上的高泰明却露出了一个略带尴尬的表情,过了好久才弱弱的拜道:“奏知大宋皇帝陛下,外臣国主一向安好。”  

确实很好!  

好到他们父子打算让其出家,去寺庙里给大理国百姓念经祈福。  

所以,他这次专门跑来汴京,其实是来看看风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