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零二章 入瓮

第五百零二章 入瓮(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当天晚上,赵煦在保慈宫,陪着向太后吃完晚膳,回到福宁殿的时候。  

冯景便凑到他面前,低声报告:“大家,童高品乞陛见。”  

“童贯?”赵煦楞了一下。  

“嗯!”  

“叫他来吧。”赵煦点点头。  

童贯如今,已经升官了,脱离了贴邸候内品这个小黄门阶的最底层,升到了邸候高品。  

再升,就升到小黄门的天花板——邸候殿头了。  

邸候殿头之后的内臣,就有两套并轨的磨勘体系。  

在宫中,有内臣磨勘转迁。  

在外则和武臣共用一套磨勘资序体系。  

没多久,童贯就被带到了福宁殿上。  

更妙的是,还是拿着司马光的个人声誉、人脉,给赵煦孵化一个专门面向士大夫阶级的报纸。  

却一直秉承着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  

蔡京也很识趣,对司马康的汴京义报大开绿灯。  

说着,他就举起了一张白纸。  

司马康现在主持的汴京义报,在汴京城里的待遇和汴京新报是相差无几的。  

而是隔着帷幕相见。  

“诺…”冯景低着头退下去。  

“臣贯,恭问陛下圣躬万福。”童贯还是第一次被带到福宁殿这个神圣的殿堂上,而且是在晚上,被单独召见。  

“不错!”  

这汴京义报,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落入赵煦掌控。  

看着复杂,其实很简单。  

在汴京城里,如今公认最受小民欢迎的事汴京新报,而最受官员士大夫喜欢的则是汴京义报。  

打个比方,李宪的景福宫使,这是从五品的内臣官阶,所以,他可以出任入内内侍省的都知,而武信军节度留后,则是正四品的武臣阶,这让他有资格可以担任一路经略使。  

“奏知陛下…”童贯俯首而拜:“臣今日接到来自御史台色役案的衙探,不敢怠慢,特来上禀陛下。”  

这让他无比激动,脸都有些涨红。  

突破过去,就不是小黄门。  

“对了!”赵煦想了想,叮嘱一声:“给汴京义报,也送一份去。”  

赵煦隔着帷幕,看着这個未来的童太尉,轻声问道:“卿星夜入宫乞见,可是有事?”  

还是果然心里面有些小九九?  

看看司马光父子,到底是真的大公无私呢?  

他再升一级,就可以达到职业生涯的一个顶点。  

就是双轨制,在宫里面用内臣阶定上下,在宫外则以武臣阶定差遣。  

说着,他就将手里的纸透过帷幕递还给了冯景:“童卿,一字不改,全文刊载就是。”  

尤其是在太学里,汴京义报广受好评,是太学生们必看的小报。  

赵煦对冯景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下去,将那白纸取来,送到帷幕内的赵煦手中。  

赵煦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心态?  

但,到目前为止,尽管汴京义报在报道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换而言之,这是在借鸡生蛋。  

可谁又知道,司马光就几个月的生命了呢?  

这大概类似于,从基层员工,变成管理层。  

赵煦接过来,扫了一眼,就笑了一声:“安惇看来很有进取心嘛!”  

当然,赵煦没有直接见他。  

“这么快就撬开了开封府那些人嘴巴。”  

“看看汴京义报,会不会刊载?”  

看上去,赵煦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  

而是有官品的内臣了。  

所以,童贯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当然,干劲十足了。  

这使得那份格调高雅,广受士大夫欢迎的小报的发行量,一直很不错。  

等司马光一死,司马康就得守孝。  

当然,这并不妨碍,赵煦时不时的试探一下汴京义报那边的立场。  

哪怕是旧党的人做错了事情,也是该骂的骂,最多不过是调门降一点,措辞温柔一些。  

所以,只能说司马光父子屁股有问题。  

但人家的道德操守,却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第二天,随着新一期的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的发行。  

整个汴京城,瞬间轰动。  

实在是,李雍案已经经过了数日的铺垫、发酵和引导。  

就连开封府下面的那些县、镇的百姓、士人,也知道了这个案子。  

甚至就连大名府、洛阳都有人在关注这个案子。  

无论是民间,还是士人,都在盯着这个案子。  

没办法,这个案子太具传奇性了。  

集卖官鬻爵、私相授受、官官相护、告御状等诸多爆点于一身。  

还牵扯了开封府、大理寺。  

现在,这个案子居然有了新的突破?  

御史台里传出消息,可能别有内情?  

八卦群众们,立刻就不困了。  

可,这个事情,对涉及一些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好了。  

当通见司将一封御史联名的奏疏,送到宫里面的时候。  

赵煦看完,就在心中笑了起来。  

“总算咬钩了!”  

“也不枉朕一番苦心!”  

上书者的名字,在贴黄上写的清清楚楚。  

刘奉世、吕陶、朱光庭。  

其中,刘奉世是左正言,吕陶是监察御史里行,朱光庭则是监察御史。  

谏院的谏官和御史台的御史一起上书,通见司自不敢怠慢。  

所以,奏疏誊抄好后,就分别送到赵煦和两宫以及都堂宰执手中。  

而他们的上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