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十三章 祀在戎前

第七十三章 祀在戎前(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Hi,账号:第七十三章祀在戎前夜间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向太后,其实并不懂什么是‘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  

她甚至都不知道,熙河兰会路在那里?  

这很正常!  

不要指望一个深居深宫,天天吃斋念佛的人,对地理有什么认知。  

她唯一知道的事——这个差遣看上去很美。  

堂薄上写了:都大经制,视同文臣转运使。  

这还不美吗?  

在大宋差遣之中,有视同文臣某某的,都是美官!  

尤其是对外戚们来说,这样的差遣可遇不可求。  

国朝上下,拢共也没几个这样适合外戚出任,同时还可比视文臣高官的差遣。  

所以,向太后还是很满意的。域名.xsiqu。a  

觉得赵煦,真的是向着她。  

不然为何除授向宗回的官职比高公纪的高?  

回了大内,向太后就带着赵煦去了保慈宫,和太皇太后说了这個事情。  

太皇太后听完,也没觉得赵煦除授熙河路的差遣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太皇太后的理解中。  

大宋是官家的天下,官家将两个美官授给高家、向家的亲戚。  

这有什么不对的?  

很合理!  

没看到官家,都将堤岸司的堆垛场拿出来孝敬两位太夫人了?  

这是官家的一片孝心,也是孙臣对太母的一份心意。  

所以,太皇太后是很欣慰的——这个孙子,比大行皇帝好多了!  

最起码,对外戚是真大方,也真没把高家、向家当外人看!  

不过,她多多少少,对于熙河路有点过敏。  

于是,就趁着赵煦在的机会,试探着问道:“六哥怎想要高公纪、向宗回去熙河路?可是欲要用兵?”  

她有些担忧,自己这个孙子和大行皇帝一样,总喜欢对外用兵。  

这就不太好了。  

太皇太后虽然不懂地理,也不知道熙河路到底在那里?  

可她听说过,熙河路那边又冷又穷,而且荒凉的很。  

虽然地方很大,但产出少的可怜。  

每年,有司数不清的财帛钱米,送了过去,除了沙子和梁木外,什么都没有拿回来。  

真的不值!真的不值!  

尤其是五路伐夏惨败,高遵裕那一路被西贼挖开黄河,淹死了不知多少汴京才俊!  

太皇太后迄今记得,惨败消息传回京师。  

好多勋臣家的命妇,都进宫来哭诉。  

哭她们的孩子,死在了几千里外的大漠,哭她们家今年祭祖,又要多一排灵位。  

那个场景,太皇太后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了。  

太悲戚了!也太伤感了!  

那些孩子都是好孩子!  

很多人,太皇太后甚至是看着长大的。  

就这样没了!  

都怪高遵裕!  

所以,这位太皇太后至今都不愿意原谅高遵裕。  

哪怕高遵裕是她的亲叔叔!  

赵煦如何不知道自己这位太母的心思和想法?  

本质上,这位太皇太后就是个深居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太太。  

虽然人是很精明,也很强势。  

可她压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懂在西贼压迫下,沿边各路军民过的是什么日子,更不会知道,西北对国朝安全的重要性!  

上上辈子,司马光、文彦博要割兰州甚至完全割掉整个熙河时。  

这位太皇太后几乎是盲信。  

最后还是司马光被人说服了,才没有割成。  

所以,赵煦知道,和这位太皇太后是不能讲什么国家安全、战略这种大道理——既讲不通,他现在的年纪也不适合讲。  

赵煦于是坐到这位太母面前,睁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摇着头装作一副吃惊的样子道:“为何要用兵?”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都是惊讶起来:“六哥怎知这句话的?”  

“书上看的呀!”赵煦答道。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又惊又喜,然后由向太后问道:“六哥觉得,这话说的对?”  

赵煦想了想答道:“儿读论语,也见其中圣人教诲曰:子之所慎:齐、战、疾!”  

“既然连圣人都如此谨慎对待这些事情,儿自也当遵从!”  

是的,孔子他老人家还说了:善人教民七年,可以从戎也。  

赵煦感觉,像他这么好的君王,只要在位七年,应该就可以开始统一天下,将仁爱礼仪和公序良俗,带给整个天下的每一个人。  

将那些可怜的人,从西贼、北虏残酷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共享太平世界,沐浴皇宋王化。  

这样一想,赵煦就感觉自己真伟大。  

向太后和太皇太后听着赵煦的回答,都是无比满意。  

“好孩子!”向太后满意的抱住赵煦。  

太皇太后也欢喜的合十祷告:“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然后,她就好奇的问着:“六哥告诉太母,六哥既然不是为了用兵,又是为何?”  

赵煦早就想好了回答。他低下头去,道:“奏知太母、母后:儿听说,过去熙河路似乎战事频繁,有许多人为国而死…”  

“儿就想,是不是可以在熙河路,建一寺庙,请高僧大德,为这些英灵念经祈福!”  

“正好今日见了两位国亲,发现他们皆是温润如玉的君子人物,儿就想着,若可以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