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从全能学霸到首席科学家 > 第二百七十九章 计划完成时间:十月

第二百七十九章 计划完成时间:十月(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平常画工图,他们都是用CAD画的,现在除非是考试上课什么的,不然哪还有人去用手画,毕竟手画又不像电脑上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修改,而且在方便程度上也远远不是电脑上画那么轻松,所需要的时间也很多。  

结果现在林晓还就给他们展示了一下,什么叫做手画比电脑画更快。  

林晓这随手就是一条直线一个圆圈,甚至连虚线都跟打点计时器一样。  

在场的人,全都感到了无比的服气,尽管他们已经服气了很多次了。  

但之前那些事情都是凭借智商的,但是现在凭借的可就是人自己了,人人都能在纸上画工图,但是想要画到林晓这种程度,根本不可能。  

当然,现在先不谈后者,继续讨论前者,凭借智商的地方。  

他们可也没有忘记,林晓画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一個东西,而是一个伺服电机。  

里面的各种信息都无比的详尽,甚至林晓还在旁边标注了各种详细资料,比如材料需要选用什么,内部零件需要选用什么等等。  

基本上等于他们拿上这个图,就能够直接开始安排人去制造这个伺服电机。  

想到这,他们又连忙继续转头看向林晓。  

看着林晓此时正在画的图,那一线一圆之间,俨然又是一个新的机械机构冒了出来。  

在场的人都不由期待起来,这一次,林晓画的是什么?  

于是他们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林晓将最终结果画出来。  

就这样,时间慢慢过去,这第二张工图上的东西,逐渐清晰了起来,陈元春看了一眼,这个应该是双工作台的底座部分。  

双工作台,自然是两个工作台,以前的光刻机只有一个工作台,这个工作台需要先在各种传感器上接受前期扫描工作,确保位置对准之后,然后才能到光源下进行曝光,这种效率比较低下,而双工作台技术就是曝光和扫描同时进行,一个晶圆在一个工作台上进行光刻的同时,另外一个晶圆则在第二个工作台上进行扫描,然后第一个晶圆光刻完成,第二个晶圆也扫描完成后,两者就对调位置,一个继续曝光,一个继续扫描新的晶圆。  

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光刻机的效率,所以其对于光刻机来说,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结构之一。  

而这个双工作台的底座部分,就更加重要了,因为双工作台采用的是磁悬浮方式进行移动的,磁悬浮的方式足够稳定,也能够避免摩擦过多造成磨损等问题。  

当然,这也就对磁悬浮的精度有了很大的要求,磁悬浮,利用来拒去留的效应,如何实现精准的控制,也就对里面的结构有很大要求。  

所以林晓现在正在画的底座结构,也就十分的重要了。  

不过,林晓并没有直接画出一整个底座结构,而是分成了几个部分来画,毕竟这个底座是很大的,其中涉及到了多种传感器,可不是他一张纸就能画出来的。  

就这样,第二张工图画好了,这是底座结构的框架,里面主要画了走线的位置,以及伺服电机的位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零部件的具体位置,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内部结构图,不过内部结构的结构,就没有细化了。  

当然,这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第一张图上的伺服电机,就能够完美地嵌入到这张图里面的伺服电机位置中,这两者不管是比例还是什么的,都能够完美贴合。  

这更是说明了林晓在画这些图之前,早就对他们的整体布局做好了准备。  

这时候,他们又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林晓不是才拿到他们的技术资料吗?  

而且林晓以前应该没有研究过双工作台吧?  

虽然林晓研究过机械,八分结构就是他的杰作之一,但是双工作台可完全称得上一个精细活,也算是一种大工程,结果林晓刚拿到资料,看了几眼之后,反手就能够在工图上面画了?  

爱因斯坦和牛顿加在一起有这么牛逼吗?  

在座的这些人,忍不住对视一眼,此时他们都有一种想法,想把林晓的脑袋给拆开,看看里面是不是躺了一个计算机,然后再看看他的肉体中,是不是一个个机械臂,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大家都是人模人样的,大脑的容积差不多都那么大,怎么就你不一样?  

这时候他们总算理解了当初那个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给解剖的医生是打着什么主意了。  

毕竟面对这样的人,任谁都很好奇啊。  

当然,在场还是有人不好奇的,那就是孔华安了,此时的他靠在椅背上,伸出了个哈欠,一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样子。  

看着这群大惊小怪的人,每个都比他至少大了十岁以上,就不能学学他,淡定一点?  

这对他们的林总师来说,不都是基操了?  

唉,看着年龄大,实际还是有些年轻了。  

索性他直接拿出手机,打开了外卖软件,“今天中午吃什么?”  

这场会从上午八点半开到了中午十二点,实际上也没开什么会,前面林晓讲了没多久,接下来就是林晓秀操作的时间,当然,林晓秀到中途,也没有耽误他们的时间,让其他组的人都走了,只留下了机械结构组的人,包括陈远春,以及单天博离开之后,顶替他上来的双工作台研发组组长,和另外几名主要研究人员。  

当然,尽管他允许其他人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