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锦衣状元 > 第五百六十七章 宽宏大量

第五百六十七章 宽宏大量(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吴杰这种人,看似政客,但其实政治觉悟很低,最多知道逢迎有权有势之人,再便是小心翼翼做事。  

他对朱浩的重新感悟,算是一种后知后觉,但明显为时已晚。  

就算他真觉得朱浩祸害了大明,但他为了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还有那些同僚的生命,也不得不将一份涉及到杨廷和以病情要挟武宗回京师的供状,如实写下来,并呈递到朱浩手上。  

朱浩拿着供状走出天牢。  

骆安和陆松跟着出来。  

骆安道:“此人知晓太多秘密,不该留。”  

陆松听了此话,明显有些讶异,以往骆安属于那种勤恳办事型的人,怎么突然之间杀意这么重?  

朱浩将供状收起来,当晚要交给朱四,嘴上道:“对各方势力而言,他已经是弃子,就算他对外张扬,也不会有人信他。再说了,这次的桉子了结后,他会直接被移送到戍所,若是敢乱说话,到时再动他也不迟。”  

陆松道:“不如由卑职去威胁他一番,让他不敢胡言乱语。”  

骆安叹道:“其实照理来说,即便他说什么,外人也未必会信,但就怕…此等事外扬,引起杨阁老的怀疑,那时对朱先生将会很不利。”  

“没事。”  

朱浩摆摆手,笑道,“入朝做事,若是前怕狼后怕虎,还做什么官?我又没做什么祸国殃民之事,就算杨阁老相信了又如何?留他性命,但别让他跟家人会面,只要他还想让家人平安无事,就知道该如何守口如瓶。”  

朱浩的确没必要对吴杰痛下杀手。  

既然敢在吴杰面前表露自己的身份,也敢表明自己代皇帝朱批,就不怕吴杰去说,关键是这话说出去要有人相信。  

如之前朱浩对朱四的分析。  

吴杰在杨廷和派系看来,已是叛徒,无论他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相反他也不敢让杨廷和知道在暗中举报的人是他,张扬的结果是自己一家人遭难,杨廷和还未必会信,为何要去逞能呢?  

退一步说,就算吴杰真的把消息传到杨廷和那儿,也要看杨廷和信不信。  

谁会相信一个叛徒的话?  

再或者说,你的这些话,是不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当朱浩将吴杰的供状,交到朱四手上后,朱四看完,脸上满是奚落的笑容:“难怪当初我那位皇兄会突然性子大变,心急火燎回到京城,原来他的病被太医院的人给耽搁了,以此来要挟其回京,不料却因此而耽误了他的命。说起来,杨阁老如此授意,也算是间接帮助了朕。”  

朱浩道:“一切都是天意。”  

朱四将供状放下,显得很自信:“朕也觉得这都是天意,朱浩你这么能掐会算,提前几年就能算到朕会当皇帝,你是能窥探天意的人,你给朕推算一下,朕有多少年的寿命?”  

当皇帝之后,马上开始在意自己寿命问题了。  

朱浩摇头:“这种天意,我可算不到。”  

朱四吐吐舌头:“我看你不是算不到,是不想对我说吧?是怕我知道后有负担?你别怕,就告诉我好不好?”  

“真不行。”  

朱浩感慨道,“天意涉及到命数方面,会有很多变化,后天的很多事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格,而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越是如此越难以推算。”  

朱浩一套唬下来,颇见成效。  

朱四好似相信了,连连点头:“那你若是知道朕有危险,或是谁要威胁到朕的时候,一定要早点跟朕说,让朕有防备。”  

“嗯。”  

朱浩点头表示同意。  

朱浩没给朱四灌输什么无神论思想。  

在这年头,讲无神论本身就不靠谱,连朝廷都有钦天监来推算星相、天机等,还以星辰的变化或是出现流星、彗星等天文异状,来表明是否有灾祸,甚至堂而皇之记录到正史之中,跟皇帝讲无神论的结果,就是皇帝把你当成蠢货。  

跟上天为敌,以为自己比老天爷还厉害,谁敢重用这种人?  

所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只是言及妖魔鬼怪的事,而不涉及天机命数等。  

而朱浩不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朱浩知道,未来朱四对道家或是这些神神叨叨事情的取信,终有一日会到来。  

若是自己被冠以“天师”的名声,让朱四觉得自己真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到时朱浩才不至于被一群别有用心的方士给坑了。  

君臣不可能永远保持关系和谐。  

当朝中无政敌,那时朱浩就是皇帝的政敌,而历史上严嵩父子的倒台,不也正是因为被方士一两句话给算计了?  

只有你也擅长这玩意儿,并能说出比方士更令皇帝觉得信任的话,才能让皇帝不去取信那些江湖术士。  

以朱浩对历史的了解,想要在合适的时候说明一些“天机”,还是很容易的,比江湖术士的谶言要靠谱许多,到时皇帝也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翌日朝堂上。  

朱四在议事中期,表明要宽仁对待陈敬、郑宏和吴杰等太医。  

这点倒是杨廷和始料未及的。  

太医院被查,看似是因给事中的参劾有关,但杨廷和知道这是朱四有意做文章,想杜绝有人在药理上相谋害,现在朱四却宽宏大量,表明不去追究几个内外勾结之臣的死罪,反倒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如此倒是跟内阁定其死罪的严苛形成强烈反差。  

“陛下,提督太监陈敬,与先皇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