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锦衣状元 > 第五百六十五章 鹊桥会

第五百六十五章 鹊桥会(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转眼已到九月。  

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秋高赏菊时。  

这天朱浩休沐,到京师各处游玩,身边所带玩伴却是一身男装,巾帼不让须眉的娄素珍。  

如今的娄素珍逐渐走出阴霾,最近娄家正式避免被卷入宁王谋逆的桉子中,宁王桉至此基本结束,娄素珍感怀朱浩的相助,再加上长期的隐居生活让她心情烦闷,便与朱浩一同出游。  

上午的游历,京师中不少名胜古刹都去过,回来时找了个三层楼的茶楼坐上去看风景,接下来朱浩还要带娄素珍去吃一顿火锅。  

“唐先生本也要来,但估计他现在户部差事很忙,中午才会到吧。”朱浩立在窗口,对一旁的娄素珍笑道。  

听朱浩提及唐寅,娄素珍脸色平和,显然她现在跟唐寅的交往更多是精神层面,互为知己,但大概不会发展出爱情什么的。  

这种相处模式,让朱浩很稀罕。  

这年头,能不问红尘俗事,只当对方为知音,可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这方面朱浩甚至觉得自己是个俗人。  

楼下正有成群结队的士子路过。  

顺天府院试刚结束,很多刚刚考上生员功名,正志得意满,准备备考来年北直隶乡试,在这秋高气爽时节,会情不自禁出来走走,做个文会,探讨一下学问。  

娄素珍本身就是才女,对于读书人素来敬重,当初在南昌时她就组织过多次文会,此时有一种融入其中的亲切感,每当看到有年轻才俊从楼下经过,总会多看几眼。  

但因此她又难免感怀身世,一时神思恍忽。  

再世为人,娄素珍自身也是个矛盾体,还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  

中午到了火锅店。  

这是朱浩新开的一家店,靠近城北的国子监和文庙,读书人相对多一些。  

这时代的读书人很喜欢新奇事务,秋天正是吃火锅的好时候,很多人前来光顾,进到食肆内发现几乎全都是士子,一桌桌很是热闹。  

二楼各包间,宾客满席。  

因为这边的新店朱浩没有给自己留一个单独的雅间,只能提前让人过来预定,现在这个点抵达才有地方落座。  

“唐先生还没来啊…”  

朱浩进入房间,请娄素珍坐下后,笑着说道。  

娄素珍道:“这里距离六部衙门有些远吧?”  

言外之意,你知道今天是工作日,而户部在城南,你跑到城北来吃饭,唐寅能及时赶过来就怪了。  

朱浩道:“今天唐先生到太仓办事,主要是交接秋粮征收…皇庄官田那么多,今年收成还算不错,顺带监督夏粮播种…太仓距离这里可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我没有阻碍你们鹊桥相会,不是故意把吃饭的地方安排在这儿。  

城北火锅店的选址,是在顺天府大街,这里距离城东的太仓并不远,唐寅办完事过来很方便。  

但朱浩也觉得,唐寅虽然有一定能力,可毕竟少有与官府打交道的经验,以这时代官员办事的拖沓和敷衍,一件事明明能一个时辰办完,却非要给你整成一旬甚至是一月才能办完…  

恐怕唐寅一时间不太适应这种官场上无聊的扯皮,如此也算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  

这时火锅店伙计进来,恭敬道:“两位贵客,不知要点些什么?这里是菜单。”  

说着将一份精美的菜单递过来,上面有各种选择。  

娄素珍在南昌时便经常深入民间,主要她当时代表宁王府出面笼络读书人,经常与文人相会,自然也会不时到市井,见识过诸多民间食肆,不过这会儿依然觉得新奇。  

朱浩道:“最近口味清澹,需要点刺激…仁兄能否吃得了辣?”  

“还好。”  

娄素珍显得很随和。  

朱浩随即在上面勾勾画画。  

让有选择困难症的女人来点餐,或许有点麻烦,而且娄素珍也不想在外人面前多言,加上是朱浩带她出来的,便主动承担起点餐的责任。  

“先上这些吧。”  

朱浩道,“过一会儿应该还有客人前来,到时会再加餐。好了。”  

朱浩笑着把菜单交给伙计,伙计马上去安排。  

正是火锅店中午最热闹的时候,别看朱浩名下几家食肆不起眼,但每月下来,他至少能从中赚到几百两银子,可谓“日进斗金”。  

这比朱浩在朝廷当差赚得多多了。  

正打算给娄素珍倒上一杯酸梅汤,隔壁正好一群读书人议论事情,却是在说及一首词。  

乃朱浩之前交给杨慎的那首《临江仙》。  

“…这首临江仙,可说气势非凡,堪比宋词巅峰时文人骚客所作,我大明自立国以来,鲜有这般名作问世。”  

隔壁的人明显对诗词评价很高。  

没办法。  

杨慎这首词,从某种角度来说,真可谓排在明词前列,称之为第一也不为过。  

唐诗宋词,代表了诗词的最高峰,本身大明流传于世的词作就少,突然来这么一首,自然会让人精神一震。  

连娄素珍都竖着耳朵仔细倾听。  

但听隔壁有人问道:“却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  

旁人道:“这才让人惊奇,到现在为止,竟然没人知晓这首词出自何人,但隐约得知好似出自翰苑,也可能是国子监中一位名士。如今对于词作者众说纷纭,有人乃言,系杨大学士公子,我大明状元杨用修所作。”  

“哇,若是他的话,那可真配得上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