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锦衣状元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二月十一,会试第一场结束。  

朱浩出场后回去简单休整,谁都没见,连孙孺和公孙衣想问询他有关考试的情况都被他拒之门外。  

紧接着当天下午就要再次入场,准备第二场考试。  

二月十二,会试第二场。  

五经题朱浩选的是《诗经》,题目为:“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何不回家?若不是为了君主,谁会在泥浆中劳作?”  

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有社会分工层次分明的意思在内。  

大概有种臣子的自哀,我们辛辛苦苦为了谁?还不是为了皇帝你?而皇帝这会儿正干嘛?胡作非为!这不是伤我们的心么?  

五经本经到会试时仍旧通行,会试放榜时,考生本经都会列在其姓名之下,明朝会试录中都有列明。  

第二场中“论”题:“论,君子不动而敬。”  

语出《中庸》。  

字面意思是,君子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获得尊敬。  

联系出处上下文,也有君子人前人后表里一致的意思。  

这是论君子修养的。  

“论”题,不需以八股文来写,纯粹就是写一篇议论文,二百字到三百字左右,考察学子个人临场发挥,但即便不以八股文来写,制式仍旧与八股文相似,不能戏谑和调侃。  

“诏告表内科”题目三道。  

其中一题为:“拟,宋改封孔子后文宣公世愿为衍圣公。”  

这题目对朱浩来说,倒是有几分意思。  

衍圣公也就是孔家后人,以大宋朝廷的名义,来拟定这样一道诏告,属于对考生应用文水平的考察。  

衍圣公传到当下,为孔闻韶,系孔弘绪之子,属于一个跨代传承,因为孔弘绪当年有奸杀罪行,被剥夺了传承,由孔闻韶的叔叔继位,后在弘治十六年传回到孔闻韶名下。  

孔闻韶与大学士李东阳乃是姻亲,其子与建昌侯张延龄也是姻亲。  

此人属于典型的“罪臣之子”,在大明罪犯的后人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是做天下文人的楷模。  

此题似在暗讽孔家内部传承。  

“判”题则类似于公堂审案,考察考生对《大明律》的了解。  

题目中有“器用布绢不如法”、“出使不复命”这样的内容,不是让你来议论,而是以公堂审案的方式对其进行判罚。  

也属于应用文范畴。  

第二场结束。  

二月十五,第三场如期开考。  

策问题目,上来第一题涉及家国大事:“问,汉唐以武立国,传承以定国之治,然乱国于武。夫宋以文治而安天下,四海升平,为外夷所扰,覆巢令苍生苟全…”  

第一题考察的是文武立国的问题。  

这是让考生来阐述,在治国安邦上,到底是以文立国重要,还是以武立国重要?  

总之举例的朝代都已经玩完,不管是以文立国还是以武立国,最终的结果都是走上衰亡,所以这道题目并没有准确的方向,你说以文立国也行,以武立国也无不可。  

但若是议论方向以大明立国为标准,你就不能再拿汉唐和宋来打比方,就要直接写…明以何立国作为你的基础论调。  

一般文人当然是推崇以文立国,把士大夫的地位推得高高的,但这是考官出题的真正目的?  

若是转为中庸的腔调,文武并举,就会将题目的议论方向带到中庸上。  

这就是策问中最典型的题目考察方向,需要“预设前提”,不管是以文还是以武立国,都要讲一个先决条件,也要讲情况之发展,会试考题中遇到策问题目,那是要讲辩证唯物主义的。  

朱浩的议论方向,索性就以“太祖以鞍马定天下,驱除鞑虏”作为点题的开头。  

朱浩要阐述的观点,以武安邦,以文教化世人,虽是并举,却以武为先,这是朱浩真实想法的写照。  

你光靠文来立国有个屁用,不管是外夷入侵,还是国家内部出现动乱,你靠嘴巴能把问题解决?  

最终还不是要用到武力?  

读书人不爱听这些,但读书是为了教化世人你不能不承认吧?战场上杀敌不能靠四书五经也要承认吧?  

二题问“天时周礼”。  

三题论“礼乐安民,服化百姓之道”,提到几位先贤的论调,有点像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吃瘪的“四子造诣”考题,这大概也是策问题所定的一个基调,就是在第三题上拿出一些先贤的说辞,以此来论一个有关圣人治国方向的题目。  

但这次因出题方向浅显,不像程敏政那么头铁,非要炫技卖弄,题目算是中规中矩,不会让考生找不准下笔点。  

前三题都属于经史策。  

只有第一题把方向引向大明立国之本,有点时务策的影子。  

第四题属于正经的时务策,论江赣地方叛乱后安民细节,无非是减免赋税等,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五题则是论海倭,这有点从时务策往战略策的方向转变,题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归于内”的说法,这就提到了大明执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后仍旧以礼教安民之类的观点作为结尾,有点文人治国想当然的感觉。  

一次会试,三场考试,通篇题目都算出得中规中矩。  

没有特别出彩的题,算是紧跟时代脉搏,题目中几次出现跟宁王谋反关联的题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