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626章 今时不同往日

第626章 今时不同往日(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夜深人静,开封城郊外的贡院主殿,还亮着灯。一大批不识字的工匠,正在抄录誊写考生的卷子。  

既然这些人可以誊写试卷,为什么他们还不识字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就是雕版印刷的常态。也是雕工不能叫做“读书人”的主要原因。  

这些雕工们会认字,会写字,会雕刻字。  

但是什么字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则是很多汉字都不知晓其具体意思。  

简单来说,在这些雕工眼中,“字”就是一种特殊的“画”。他们写字,不过是在临摹画作而已。  

因为工作的性质,压根就不需要这些人识字。他们正是一群整天跟字打交道,却又不太识字的群体。  

畸形而扭曲,但又是由其所处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决定,反倒是理所当然。  

贡院大门外,方重勇正好巡视至此。  

他看到火光照耀下,贡院大门前有一副对联。  

左边写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右边写着: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门楣的横批写着:鱼跃龙门。  

一点都不工整,从对仗的角度而言写得稀烂。  

但却很热血,很励志。具体想表达什么意思嘛,那些“聪明人”应该是明白的。  

看着自己的“杰作”,方重勇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也是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有开科举的一天!以前的时候,方重勇都只是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只不过,他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在装逼,或者想找点什么乐子。  

方重勇认为,改革后的科举制,稍微有那么一些进步意义,并不是在原地踏步。  

虽然也不必期待太多就是了。  

这只是社会进步的一小步。  

方重勇内心的想法,是先破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枷锁,再来推动进一步的社会革新。  

“官家,这次科举,咱们真算得上大公无私啊。汴州百姓,对此都是交口称赞。”  

一旁的张光晟对方重勇恭维道。  

其实这第一次科举,问题有很多,还远远谈不上完美。  

只不过,自大隋开科举以来,在这门事关选拔官员的考试里头,长安的权贵们实在是太过于不做人了。  

唐代的传统科举,乃是权贵们拼命捞取政治资本的角斗场,毫无公平可言。几乎就是明火执仗的作弊,甚至懒得掩饰一下。  

如果不行卷,哪怕这个考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乃至堪比诸葛丞相的能力与人品,他也没法考上。  

其遭遇纯粹是被耍猴,可世道就这么现实啊。  

这种有名无实的科举,跟方重勇现在全力实施的“新科举”,在实际体验上可谓是天渊之别。  

很多时候,好坏都是比较出来的。  

跟从前的科举比起来,方重勇这次开的“船新”科举,其公正性几乎是赢得了一边倒的称赞。  

世人都不是瞎子的!  

不许行卷,夹带者送善缘山庄,再加上试卷糊名,誊写后再送给考官阅览。从明面上看,这次科举的公正性,是无可指摘的。  

甚至可以说自三皇五帝至今,都没有如此公正的考核了。这次“威严不可亵渎”的科举,让汴州的割据朝廷,获得了极大的“正统性”。  

方重勇与严庄二人走进贡院大堂,就看到一众雕工们,都在不停的抄写。他们是匠人,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笔画清晰而工整,好似印出来的一样。  

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就是这份呆板,避免了考官通过考生的字迹,来判断是否为熟人的试卷。  

意义极为重大。  

考试的公正性,都是需要用具体措施去保证的。否则很快便会沦为乌烟瘴气的名利场。  

“官家,科举阅卷,由下官亲自督办,力求万无一失。”  

严庄看到方重勇进来了,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  

“嗯,不错。”  

方重勇微微点头,这次是在摸索改革后的科举,应该走什么流程。  

严庄读书时路子就比较野,跟长安的文人圈子彻底绝缘,所以他不存在给人开后门之类的问题。  

当然了,这一次没问题,不代表以后也没问题。一项制度从创建之初,便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渐腐化僵化,世间并无一劳永逸之事。  

方重勇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奢望。  

二人来到贡院内的某个“教室”,刚刚走进门,就看到好几个考官,都在埋头紧张阅卷。  

为了快速阅卷,快速批改,以免夜长梦多。方重勇将他麾下所有亲信,除了那些只会拿刀砍人的武将外,都动员了起来。  

让他们参与阅卷,人不够用再补。  

不过这些人都只是负责初选,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在不记名的情况下,将不合格的考卷剔除。  

等这些都做完了以后,再将各個考题,统计到相对应的考生这边。  

留下考题答案越多的考生,就意味着知识面越广。由此排次序后,再依照次序,多位考官对同一位考生进行考评。  

这就是第二轮了。  

简单来说,选拔人员的步骤,就是第一步去粗取精,第二步“专家会审”。  

“官家,全部答完题目的人几乎没有,绝大部分人都交了白卷,只看是交了白卷多少而已。”  

严庄小声解释道。  

这次考试的科目极多,明显就是不合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