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626章 今时不同往日

第626章 今时不同往日(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如果一个人什么问题都会答,每一题都要答得完备,那么哪怕是他奋笔疾书写到晚上,也不可能将答案写完。  

考试本身的模式,就是对考生遇事以后,对待“轻重缓急”各类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的考验。  

完全不会,那就直接交白卷,这个是很聪明的做法。  

方重勇随手拿起一张卷子,只见上面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泰山的。  

诗句所写完全看不出是在写泰山,其句子也是东拼西凑,几乎可以用狗屁不通来形容,只是韵脚压得好。  

不用说,这种就是在唐代地方官学里面学出来的庸才,制诗的格式很娴熟,但并无写诗的才能。  

写诗,多少还是得要点天赋的。  

方重勇又看了看其他题目的答案,自说自话的一大堆,压根提不出什么新意。动不动就是“古之圣贤”如何如何。依此而为,天下大治什么的。  

当然了,这也不一定是该考生真的是酒囊饭袋,只不过他可能对该领域完全不熟悉,又不甘心交白卷,所以随便写了几句。  

方重勇暗想,若是他出题考九章算术,说不定对方就真能对答如流呢?  

这种事情也很难说。  

古人虽然并不比现代人笨,但他们的学习效率如何,方重勇实在是不敢确信。  

以他所见所闻的,那种全知全才的人,凤毛麟角,万不存一。  

科举考生里面,能有一门精通的人,就算是很厉害了。真要在这帮人里头抓“综合素质”,实在是有些不现实。  

方重勇越发确信,自己之前所定“以长取才”,思路是正确的。  

“以后录取的考生,都要在教百姓识字的公学里面当先生,授课一年,才能给他们授予官职。  

谁要是不去,那就革除功名永不叙用。  

谁若是讲学不用心,那就派去偏远的地方任职。  

给百姓授课的公学会越来越普及,将来一定会教习奇缺,那就用中进士的考生来补缺吧。”  

方重勇一脸肃然的对严庄说道。  

让这些出身比较好的进士,去跟底层百姓,去跟军中的士卒,好好接触一下。让这些人了解底层的艰辛与苦难。  

这有助于让这些未来的官员接一点地气。至少不会让他们这些人,成为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傻子。  

至于能有多大的效果,方重勇也不确信。只能说做了总比不做要好。  

挣扎一下,说不定还能闯出一条路,真要躺平了,他将来势必又会成为豪门世家的新傀儡。  

“官家请放心,下官明白的。既然这些人出身都挺尊贵的,让他们吃一吃苦头,也不是什么坏事嘛。”  

严庄嘿嘿冷笑道。  

想他优待新进士?那怎么可能!  

由于个人出身及经历的问题,严庄对于类似人群,有着天然的仇恨与鄙夷。  

他不出手把这些人爆锤一顿,就算是手下留情了,又怎么可能优待考上科举的人!  

“嗯,这几天辛苦你了。  

对了,对于科举考生来说,你是总考官,似乎也算是他们的恩师。  

天地君亲师,这个分量不轻啊。说不得这些新进士要办谢师宴,到时候你可要风光一把了。”  

方重勇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意有所指的提了一嘴,似乎话里有话。  

“官家,下官哪里有资格做那些考生的老师呢?  

您才是他们的恩师啊!  

要不是您力主开新科举,那些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待着呢!  

他们就算要感激,又怎么会感激微臣呢,那要感激官家才是啊。”  

严庄连忙辩解道,冷汗已经打湿了后背。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流到脸颊。严庄几乎就是挺着一口气,就差没给方重勇跪下了。  

“考生认考官为师长,这是一种陋习。  

别说你不可以这么做,就算是本官,也是不行的。  

你没有这个念头就好,本官是对事,又不对人。没做过的事情,何必担忧呢?  

你啊,还是太拘谨了。”  

方重勇拍了拍严庄的肩膀,很是随意的说道。  

他们身后那些批改试卷的考官,连头都不敢回,心里恨不得自己不在此地才好。  

襄阳在南宋的时候,极大扩建了城池,让汉江南岸的襄阳,与汉江北岸的樊城,连成了一体。  

其势颇为雄壮,南宋硬是在这里抗住了蒙元数十年,堪称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不过唐代的襄阳,战略地位远不及南宋那般重要,对于城池的改建,也一直停在纸面上。  

直到颖王李璬入主襄阳后,才开始加强荆襄防务。只不过他向来低调,又是缺兵少将,所以进度一直非常缓慢。  

说白了,颖王落户荆襄,实属逼不得已。他无时无刻想着回长安,多少次从梦中惊醒,都会沉浸在身处长安的回味之中。  

汉江上的日落,是极美丽的。  

日头半截在江面里,将江水染红,当真是应了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  

而此刻正是黄昏,襄阳城楼上,李泌正在跟颜真卿一同欣赏日落。  

“陛下授予你官职,你为何辞官不受?”  

颜真卿眺望着江对岸的樊城,有些迷惑不解的询问道。  

“襄阳有文人,不去找伱颜清臣,却千里迢迢的去汴州科举。  

颜相公能告诉贫道,他是怎么想的么?  

还是说,颜相公根本就不知道此事?”  

李泌面带微笑询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