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河山风月 > 466、出兵之时

466、出兵之时(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江宁宫城,位于江宁府衙以东,再往东面是武会府。  

内秦淮横穿内城,画舫缓缓移动,热闹非凡,遥望去如同一条灿烂星河落在人间。  

御街从东北向西南,斜穿城内的秦淮河,灯火阑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皇城南角楼高耸,艳红灯笼挂满楼角,能俯瞰大半个江宁城。  

城西龙光门,城南长千桥,那些繁华都尽收眼底,与大梁相比,此地只是地方更小了些,卢多逊心想。  

回过神来,角楼高处夜风习习,觥筹交错,轻歌曼舞,笑语喧阗。  

远处楼角到处都是珍贵蜀锦,席间诸多珠光宝气的琉璃宝杯,葡萄美酒,美味佳肴,珍馐美馔,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样的尊贵奢靡,他在大梁是从未享受过的。  

卢多逊忍不住想,这么多珍贵蜀锦,大多都是从蜀地买的,对秦国来说是大好事。  

在大梁可没这样的享受,官家会宴请他们,但无论是琳琅满目的菜品,还是婀娜多姿的美姬,官家的排场都远不如江南。  

可要说带甲之兵,赋税田地,疆土人口,秦国却又远胜唐国。  

他不经想,是奢靡享乐招致的水衰落,还是衰落招致奢靡享乐,不思进取。  

不过思绪稍回归,张洎、刘澄等人已经端着酒迎过来,卢多逊立即热情的与他们交谈起来。  

这次来江南,他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刘澄是国主李煜的心腹,张洎也是。  

他这些年跟着大军走南闯北,见识的人多了,心里有判断,刘澄不过是一个会阿谀奉承的人,李煜却觉得他很有才干和真知灼见,大概是正好切合心意吧。  

这些事他只在心里想。  

说了一些话之后,那边国主要见他,他便过去了。  

这次宴会最主要的就是为他饯行,因为官家已经派人来,让他月底回大梁。  

他心里明白,这说明官家准备对唐国动手了,才会让他先走,而且如今已是夏季,等到秋冬枯水使节,就是大军渡河的大好时机。  

不过表面上她依旧不动声色,与众人交谈甚欢,乃至到了国主面前,被以上宾相待,他便拿出一副恋恋不舍的姿态说:“承蒙国主款待,若非君命在身,我都不舍得离开这江南金玉之地,鱼米之乡。”  

众人也十分感动,卢多逊在江南没有太多的官威和架子,和他们相处很好。  

原本众人还以为卢多逊会很难伺候的。  

最后,李煜亲自向他举盏,然后道:“希望上使回到大梁之后,向天子说明我们的恭顺和心意,我们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侍奉大国,没有忤逆的意思。  

江南作为属国,向来也以大国马首是瞻,往后有什么吩咐,只需天子明言,我们定会尽心执行。  

每年的供奉岁钱,不敢丝毫怠慢,定会呈送,如有耽搁,可能是道路阻隔,尽可派使谴问。  

再者,吴越王与我们有仇,他向来奸诈,希望天子不要轻信他们。”  

卢多逊连点头:“国主放心,我在贵国多受款待,最明白这里的情况,也知道江南赤诚,回去之后定会向官家说明。  

也请国主放下心来,我朝出兵,向来不是持枪凌弱,而是有理有据的。  

刘鋹狂妄自大,辽国、北汉再三挑衅,主动出兵,蜀地残害我关中百姓(秦国说法),以至于给自己招来兵祸。  

而像是如今的江南,吴越,我朝从未有加兵之意,宗主名义已定,国主尽可安心。”  

卢多逊接连安慰,心里感慨不已,在南唐这么久,他越发觉得李煜此人胸无大志,优柔寡断,他既不甘像吴越王那样放低姿态,以求安民治世;又没胆气如官家那样杀伐果断,开疆拓土。  

他想安然享乐,又不甘屈居人下;想光复李氏唐国,又没有本事和魄力。  

思来想去,只有“心比天高,志比纸薄”来说他,这样摇摆不定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  

宴会中,他再三安抚李煜,并以各种理由安慰他,秦国决不会出兵。  

在这样的气氛中,自然是宾主尽欢。  

卢多逊表面与众人欢谈,心里却想着如何立功,他一直想找个法子弄到唐国的图经(地图),可直接向李煜要又不合理,怕打草惊蛇,私下去弄说不定也会暴露。  

但他却十分想立下这个功劳。  

饯行宴之后,明天他就要回大梁了,半夜卢多逊在床上思来想去睡不着,就在辗转反侧时,他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个主意了。  

第二天上午,南唐国主为卢多逊准备了众多珍贵礼物,其中包括一箱黄金。  

卢多逊推辞再三还是收下,之后南唐派出士兵护送他过江,同来送行的还有国主的亲信刘澄。  

还有不少和他相处融洽,或是想要讨好秦国的官员都到江宁城外送行。  

一直到正午后,他的船才出发,到了江心,卢多逊突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一拍脑袋对送他过江的刘澄道:“差点忘了间事,快折返回去!”  

对方见他这架势,连让士兵掉头,又回去了。  

之后卢多逊匆匆折返见了李煜,又是道歉之后才道:“之前官家说要补修天下图经(地图),如今只缺江南的了,曾交代我带回去,结果差点忘了,特此回来向国主讨要。”  

他说得像是一件不经意的事,才想起来一般。  

李煜不疑有他,一听说史从云点名要的,根本不敢耽搁,连下令召集翰林院的人来给画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