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四百六十三禽鸟四

卷第四百六十三禽鸟四(2/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箭鸟,鸣如野鹊,翅羽黄绿间错,尾生两枝,长二尺余,直而不枭,唯尾稍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为带箭鸟。(出《岭表录异》)
【译文】
带箭鸟,叫声像野鹊雀一样,翅膀上的羽毛黄、绿交错。尾巴上长出两根长枝,二尺多长,挺直而有弹性,只有尾梢才长毛,很像箭羽,因此,人们称它为带箭鸟。
细鸟
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闻声数里,如黄鹄之音。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虫。上得之,放于宫内,旬日之间,不知所止,惜甚,求不复得。明年,此鸟复来集于帷幄之上,或入衣袖,因更名曰蝉鸟。宫人婕妤等皆悦之,但有此鸟集于衣上者,辄蒙爱幸。武帝末,稍稍自死,人尤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男子媚也。(出《洞冥记》)
【译文】
汉武帝元封五年,勒毕国进贡一种细鸟,用一尺见方的玉石笼子装了几百只。大小如蝇子,形状像鹦鹉,叫声传出数里远,像黄鹄的叫声一样。勒毕国的人常用此鸟判断时间,也把它叫做候虫。皇上得到后放在宫内,十天之间,不知飞到哪里,皇上很惋惜,再想要就得不到了。第二年,这些鸟又回到宫中聚集在帷幔上,有的钻入宫中人的衣袖里,因而又给它起名叫蝉鸟。宫中的女官都喜欢这种鸟,只要这种鸟落到谁的衣服上,谁就会受到皇帝的宠爱。汉武帝末年,它们自己默默地死掉了。人们尤其喜欢它的皮,凡是身上装饰着这种鸟皮的女人,多数会受到男人的喜爱。
王母使者
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出《酉阳杂俎》)
【译文】
齐郡函山有一种鸟,青爪,红嘴,白翅,紫脑门,名字叫王母使者。从前,汉武帝曾登此山,得到一只玉匣,五寸长,武帝下山时,玉匣忽然变成一只白鸟飞走了。人们传说山上有王母娘娘的一只药匣,让鸟常年守着它。
鸳鸯
汉时,鄢县南门两扇,忽一声称“鸳”,一声称“鸯”,晨夕开闭,声闻京师。汉末恶之,令毁其门,两扇化为鸳鸯,相随飞去,后遂改鄢为晏城县。(出《朝野佥载》)
【译文】
汉代的时候,鄢县城南的两扇大门,忽然一扇发出“鸳”的声音,一扇发出“鸯”的声音,早晚开闭城门时,京城内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汉代末年时,人们厌恶这种声音,皇上命令毁掉这两门,两扇门变成了鸳鸯,互相追随着飞去了。后来就改鄢县为晏城县。
五色鸟
杨震卒,未葬,有大鸟五色高丈余,从天飞下,到震棺前,举头悲鸣,泪出沾地。至葬日,冲天上升。(出谢丞《后汉书》)
【译文】
杨震死了,没埋葬时,有一只一丈多高的五色大鸟,从天上飞下来,飞到杨震的棺前,抬头悲叫,泪水沾湿了地面。到安葬那日,大鸟冲天飞去。
新喻男子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衣迎三儿,亦得飞去。(出《搜神记》)
【译文】
豫章郡新喻县有个男子看见田野中有六七个女人,全都穿着羽毛做的衣服,他不知道是鸟。匍匐着靠近她们,拿到了其中一个女子脱下的羽毛衣并藏了起来。他又走出去自动靠近那些鸟,那些鸟都各自飞走了,只有一只鸟不能飞去,他就娶了这只鸟做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她们的母亲叫女儿问父亲,知道了她的羽毛衣藏在了稻谷下面,便取出穿在身上飞走了。后来,她又拿来羽毛衣迎接三个女儿,也都飞走了。
张氏
京兆有张氏独处一室,有鸠自外入,止于床。张氏祝曰:“鸠为祸也,飞上承尘;为福也,即入我怀。”以手探之,而得一金鉤。是后子孙渐盛,资财万倍。蜀贾客至长安,闻之,乃厚赂婢,婢窃鉤以与客。张氏既失鉤,渐渐衰耗,而蜀客亦罹穷厄,于是赍鉤以反张氏,张氏复昌。(出《搜神记》)
【译文】
京城里有一张氏独居一室,忽然有一只鸠从外面飞进室内,落在床上。张氏祷告说:“鸠若是带来祸,就飞到帐幕上去;如果能带来福,就飞到我怀中。”果然飞到她怀中,用手去抚摸鸠鸟,竟得到一个金钩。从此后她的子孙也逐渐发达兴盛起来,财产增加万倍。有个蜀地的商人来长安听到了此事,就用重金收买张氏婢女,婢女便偷出金钩送给了商人。张氏失钩后,家境便逐渐败落,蜀地的商人也遭到了厄运,于是,又把金钩还给了张氏,张氏家族又昌盛起来。
漱金鸟
魏时,昆明国贡漱金鸟。国人云:“其地去然州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色黄,毛羽柔密,常翾翔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祥”原作“翔”,据明抄本改。)闻大魏之德,被于荒远,乃越山航海,来献大国。”帝得此鸟,蓄于灵禽之圃,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昔汉武时,有献大雀,此之类也。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皆用水晶为户牖,使内外通光,而常隔于风雨尘雾。宫人争以所吐之金饰钗珮,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言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君王心;不服辟寒钿,那得君王怜。”于是媚惑争以宝为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