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九十七山(溪附)

卷第三百九十七山(溪附)(3/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安邀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的惠维来宣讲《妙法莲花经》一遍,这个钟频繁的鸣响,好象有人击打。这才知道以前所传说的是真的。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出《十道记》)
【译文】
澧州有座嵩梁山,现在名叫石门。在永安六年那年,这座山自己贯通打开,幽深开阔象是一个大门,高有三百丈。边上长有竹子,倒垂下来轻轻飘拂,人们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译文】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块大石头象鼓的形状,还有石人、石驴。传说石鼓如果响,则石驴也叫而石人则哭,倘若有这种情况,则对县官不利。以后把石鼓凿破了,就不再响了。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译文】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会稽山阴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传这座山本来是琅琊的东武山,有一天夜里阴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见它到了这个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给它起名叫怪山。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译文】
鸣铙山在萧子开的《建安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坐有象牙装饰的车子,由大将军驾车,敲着铙举着旗,打猎登上了这座山。”还有古老的传说,天将要下雨的时候,这里就有音乐声发出。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出《十道记》)
【译文】
赣台在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记载说:“山上有个台,有数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状象屋子。在风雨之后,景物空气格外清明洁净时,可以听见山上有吹吹打打的声音,那是山上怪兽在这里跳舞唱歌。
上霄峰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补阙官熊皓说:庐山有个上霄峰,高有七千仞。峰上有石迹,说那是夏禹治水的时候,停泊船只的地方。他在石头上凿个孔用来把船系住。当时有人把崖上的石头磨平当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约约还可以看清。看后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和天地一样永垂不朽。
麦积山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