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1129【经济确实日渐繁荣】

1129【经济确实日渐繁荣】(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政辖区,它依旧属于某某乡。朝廷会派出税吏,但税吏不在镇上常驻,只在固定赶场天跑去征店铺的坐税,甚至不对流动小商贩们收税。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行政改革,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全国市镇数量激增,乡镇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当然,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因,还是人口增长和农业进步。  

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种上升也包括工农商业。  

唐宋元明清几朝,除了元朝有点奇葩之外,其他各朝的工农商业都遵循这种规律。清必然强于明,明必然强于宋,宋必然强于唐。  

你说明清的商业不如宋朝繁荣?  

那等于在侮辱明清两朝老百姓的智商!  

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和工业的技术进步。单位土地能生产的粮食变多,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口,而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增加,又会提高商品需求和推动手工业进步。  

朱国祥不但带来了玉米红薯,而且还广置劝农官促进了原有农业发展。  

现在的大明,北方普遍两年三熟,南方普遍一年两熟。  

这种所谓的一年几熟,并不是专指主粮,也可以是油菜、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想要做到北方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那必须到了明代中期才能达成目标——这种农业进步,也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迅猛发展的必要前提。  

常州知府王克家说:“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常州府成规模的市镇数量,已然增加了五成有余。好多农民不再去县城府城,而是就在老家的市镇做工。这个下邾镇就发展得很快,依托太湖养珠业,老百姓愈发富足了。”  

苏州知府陈在庭不愿落下风:“苏州府的市镇数量,却是增加了七成有余,而且工场数量尤其多。”  

“苏州本来就更富,好意思跟常州比?”王克家吐槽道。  

陈在庭反问:“为何不能比?是你不敢比吧。”  

王克家说道:“我若去做苏州知府,那里必然更加繁荣富庶!”  

他们各自带来的官员,也纷纷加入争吵,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府的优劣。  

朱国祥也不去打断,笑呵呵听着官员们吵架。  

镇内镇外,鱼腥味挺重的,售卖咸鱼的店铺就有好多家。他们不仅零售,而且还对外批发,外来大主顾寻到店铺就能进屋细谈。  

还有雕刻和珠宝行业。  

这个镇其实不以雕刻闻名,近些年海外订单增多,需要大量雕刻微小神像做珍珠。而随着养殖大户订购雕像增多,就有商人带着雕刻工匠跑来常住。  

渐渐的,不但给人工珍珠雕刻神像模子,业务还扩展到其他的雕塑把件、饰品制作。  

不止下邾镇有这种雕刻店,苏州府、湖州府的临湖市镇,也有多处发展起雕刻来了,形成一个环太湖的珠宝、雕塑工艺带。  

他们一半以上的商品,都是对外出口的。  

就比如日本王室,便重金购买了一颗菩萨湖珠。那颗珠子养得特别大,而且毫无瑕疵、雕工精美,放在太湖地区也属于极品,已故的鸟羽天皇砸锅卖铁才买到手。  

现在,菩萨湖珠已成了日本的镇国之宝!  

这玩意儿甚至卖去了欧洲,极为厌恶十字军的阿拉伯商人,为十字军雇主专门定制耶稣受难珠…继而通过威尼斯等国商人,层层抬价卖到意大利,再继续转卖到法国那边。  

一颗极品的耶稣受难珠,在法国价值一座小型城堡(包含城堡附近的土地和人口)。  

朱国祥、朱铭父子鼓励工商和海贸,二十多年来释放出恐怖的工商业潜力。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