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首富 > 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

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8/29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是在西方铁与血的殖民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不适合有高度发达手工业的中国。日本则是完全传承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技术。或者说不能与东方传统手工业竞争。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战争以后,即使是超低的关税,西方的工业品并不能有效进入中国市场,1890年代以前西方输往中国的主力商品一直是鸦片。西方在中国和日本投资近代工业也很少,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洋跃进虽然搞了不少近代工厂,但多以失败为结局。这是什么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总结的是制度之殇,官办是不对的,但不官办的丝绸产业怎么也没有成功例子?  

这里从技术的演进,也就是生产力的来说明问题。蒸汽机庞大复杂,操作使用维护不便,其实并不适合做工厂动力,是不得已而为之。现代虽然已经进入原子时代,但原动机依然主要是蒸汽机,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蒸汽机集中在电站,在电站由专业人士使用维护,我们看到使用的是简单的电动机。但在近代,还没有发明电力,只有直接利用蒸汽机了。使用维护蒸汽机需要“铁”的,要有制造使用维护“铁”的工程师最原始的含意是指军队中指挥的将校。西方在坚船利炮殖民过程中,了“铁”,培养出了。于是,蒸汽机在西方使用有相应的技术基础,但移植到一直和平的,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中国和日本,就遇到问题,因为没有“铁”的基础。五代友厚1867年最早引进蒸汽驱动的2000锭近代绵纺织机,后来日本政府又买了几套2000锭机组,但大多数使用水车动力了。蒸汽机不仅本身使用维护困难,动力传输分配机构的使用维护也非常困难。水力虽然需要把工厂设在山区,还有大量的土木工程费用,但总算起来比使用蒸汽机还是合算。釜石制铁所把蒸汽机改回水车了,使用蒸汽机的即使民营的中小坂制铁所也没有效益。是否因为日本的武士与的含意接近,日本的转型要比中国相对顺利些。  

西方的机器并不适合东方的原料。例如,东方的棉花是短纤维的,用于长纤维棉花纺织的西方机械效率低下。这是日本最早洋式纺织机运转困难的原因。东方的铁矿石和煤硫黄含量也高,也不适合西方设备。中国人认为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制度问题,封建等等,于是要改革制度。而日本人认为是技术问题,要不断改进技术。这大概是因为大炼钢铁的经历改造了日本的文化和认识。  

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时代,征服的殖民地也非常落后,西方的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整齐划一的商品,可以有市场销售。但这些整齐划一的商品贩卖到中国和日本,则档次太低,不能满足需要。同样是棉布,织法有很多种,特性和用途差别很大。利用进口绵纱结合传统纺织工艺,中国和日本传统纺织业又创造出不少新的品种。丝绸更是如此,中国日本传统的技艺非常高。而当时的西方机器,还远做不到人手的精巧。洋布比土布卖的便宜,还是销售不畅。日本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市场是公正。  

西方近代工业,不适合东方的风土人情原料。很长的时间,并不构成对中国和日本传统行业的竞争和压迫,近来很多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中国和日本搞的洋务运动和洋跃进的失败,不是因为制度之殇,而是技术原因。但下面的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日本经历了大炼钢铁改造的文化改造了认识,“成せば成る(只要做就能成)”。于是失败了再爬起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点改良,使西方先进机器技术与日本国情相结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釜石制铁所经过曲折的道路复活成功。鹿儿岛纺织组经过漫长的16年道路,促成大阪纺的成功。西阵虽然没有洋跃进,而是从手工机器逐步改良,但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日本的体制是失败了也不跳楼,只要爬起来不断奋斗,于是它的生产力逐步改进提高,虽然缓慢。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中国是失败了跳楼的市场经济体制,于是那些为民族奋斗的英雄被市场经济扼杀了,这是真正的身心具灭。中国断绝了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因为什么封建,而是市场经济制度,或者更进一步是中国对市场经济执着信仰的文化。  

甲午后,中国近代工业的大,不是什么民气大开,中国人一直是思想解放的。而是门槛降低了,日本的入侵,把那些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的西洋技术——东洋技术带到了中国,比如西阵的“若瓜德”,甚至还有相配套的纹纸,后来还有丰田织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只赶走了皇帝,没有触动市场经济基础和文化。东洋技术入侵的结果,由于适合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原料,那些手工工场和小型机制工厂大,于是宏观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微观上看,这些适合国情的东洋技术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大规模破产。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商品化程度非常高,家庭副业并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主要在本乡本土交换,于是也就进入不了商品化的数字统计视野。现在,这些家庭副业竞争不过东洋技术破产了,本乡的棉花和粮食自己不加工了,把这些农产品卖出本乡,再从外地购买成品更符合比较优势,于是从统计数字上看商品化程度提高了。  

如果在本乡本土交换,从交易者个人角度计算,可能吃亏了。但出产的棉花和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