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3/29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一词。“西阵”是京都西北部的一街区,这里自古以来就丝织业发达,技艺高超,家家户户几乎都从事丝织,织机之声清晰可闻。这里是应仁之乱(1467-1477)中西军所在地,故得名“西阵”。“西阵”是日本传统丝绸业的代表地区,从它如何克服危机,恢复的过程,窃见日本整个丝绸行业,甚至其它传统行业是如何的。从而解答,为什么日本能在传统产业超越中国。实行先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辉煌过后却走向衰落了。
第三节西阵物产会社开港、大火、内战、迁都都直接冲击了西阵。为了挽救和振兴西阵,明治2年10月,西阵的代表被叫到京都府,政府从劝业基金里拿出3万元贷款,要他们统一成立一个“会社”。这是西阵物产会社的发端。这非常不寻常,要知道西阵只是一个街区,个体织户云集而已。要把这些个体织户组织成一家“会社”,闻所未闻。后文我们还将看到,遇到危机,日本的业界总是喜欢团结一致组建统一的“会社”去克服危机。这和中国非常不同,中国遇到危机是散伙分家,鼓励个体户,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会社”是什么,京都府不知道,西阵就更不知道了。幕末大炼钢铁出洋留学的五代友厚、涉泽荣一等人在西方看到的一个印象较深的事物是“会社”。可能是因为大炼钢铁需要庞大的组织,他们对“会社”的理解就是组织。这和中国人非常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传统根深蒂固,同样看到西方的“会社”,认为它的本质是挣钱。工部省的少辅山尾庸三提出的劝业方针是“组建会社,建立盛大的工业”。既然上面这么指示,下面就这么办。
但西方的会社是如何组织如何运行的,他们并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就自己创造一条新路,反正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根据纺织品的品种,把个体织户们编入到18个子会社。每个子会社推选4人做协调员,总计72名协调员。然后,由京都通商司派遣董事长、总经理统率全社。封建时代,这些个体手工业者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小型“仲间”组织。作为反封建的一环,这些“仲间”组织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这些规模更大的会社。“仲间”一词今天依然使用广泛,表达好朋友的意思。令今人吃惊的是,实际承担会社经营的那72名协调员,被授予带刀·羽织绔出入官厅的荣誉和权利,但没有实际报酬。就是他们可以带刀穿武士的制服自由出入官厅,其时还没有废藩置县,武士的地位和荣誉非常崇高。大体相当于中国穿黄马褂之类的待遇。
由京都政府提出的西阵物产会社的经营方针,概要来说是三点:
1原料丝由会社直接统一购买,通过各社组长分配给各个体织户,排除中间丝商。
2缫丝、精加工、染丝(除蓝染外)等中间加工过程由会社的直营工厂进行,费用则根据丝的使用量由各分社分割承担,排除中间加工商。
3纺织出的成品由会社统一收集销售,定期开拍卖会。生产者直接销售。
此外,经营方针里还有如果向全国其它地区和国外销售,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做市场调查和开拓的条款。总的思路是,直接购入,直接加工,直接销售。京都政府的设想非常好,如果排除这些中间商,自然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但是,大量原料够入所必要的人员和组织;原料丝的中间加工所必要的设备和人员,物流管理系统;直接贩卖所必须的设施和人员。这些全体必要的投资和维持费用,全体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总算下来是否费用低是疑问的。此外,会社不向个体织户收手续费,向个体织户提供流动资金时不收取利息,所有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报酬。
果然,事实证明这是政府官僚主义拍脑袋想当然,情况的向原来设想的反方向。自己设立的统一直接贩卖所,经验不足,地点设置不对,吸引的客商少,导致更换了多处地点。向京都府借了8000元开设东京的贩卖分店,最后只偿还了1000元。在贩卖所拍卖的间隙,那些协调员还带着刀穿着黄马褂到大阪等地做行商,贩卖西阵出产的丝绸织物。结局是没有经验、物价波动、伪装买卖行为、无利息贷款等等导致会社亏损,会社设立后4、5年就陷入运转不能的境地。
按照市场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会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高。京都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发达,各种中间商加个体织户的体制是长期市场最优配置的结果。政府人为强制组织会社,是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是制度之殇。有中国学者感叹,中国历史上怎么没有出现手工业工厂,或者企业加散户的组织形式,于是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不能现代化。于是就研究探讨是中国什么样的封建的传统阻碍了这种萌芽。找来找去就只有什么有人抗议风水风化这样的“封建”了,实在没有可找的。真实的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间商加个体户体制,是长期看不见的手高效率配置资源的结果。这是手工业时代效率最高的体制,于是长期以来中国商品独占鳌头,西方根本就生产不出能够和中国竞争的商品,只有靠鸦片平衡贸易。中国政府不闻不问,不插手经济,是非常英明的,正看着日本走向失败。
但是的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西阵物产会社开港、大火、内战、迁都都直接冲击了西阵。为了挽救和振兴西阵,明治2年10月,西阵的代表被叫到京都府,政府从劝业基金里拿出3万元贷款,要他们统一成立一个“会社”。这是西阵物产会社的发端。这非常不寻常,要知道西阵只是一个街区,个体织户云集而已。要把这些个体织户组织成一家“会社”,闻所未闻。后文我们还将看到,遇到危机,日本的业界总是喜欢团结一致组建统一的“会社”去克服危机。这和中国非常不同,中国遇到危机是散伙分家,鼓励个体户,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会社”是什么,京都府不知道,西阵就更不知道了。幕末大炼钢铁出洋留学的五代友厚、涉泽荣一等人在西方看到的一个印象较深的事物是“会社”。可能是因为大炼钢铁需要庞大的组织,他们对“会社”的理解就是组织。这和中国人非常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传统根深蒂固,同样看到西方的“会社”,认为它的本质是挣钱。工部省的少辅山尾庸三提出的劝业方针是“组建会社,建立盛大的工业”。既然上面这么指示,下面就这么办。
但西方的会社是如何组织如何运行的,他们并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就自己创造一条新路,反正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根据纺织品的品种,把个体织户们编入到18个子会社。每个子会社推选4人做协调员,总计72名协调员。然后,由京都通商司派遣董事长、总经理统率全社。封建时代,这些个体手工业者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小型“仲间”组织。作为反封建的一环,这些“仲间”组织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这些规模更大的会社。“仲间”一词今天依然使用广泛,表达好朋友的意思。令今人吃惊的是,实际承担会社经营的那72名协调员,被授予带刀·羽织绔出入官厅的荣誉和权利,但没有实际报酬。就是他们可以带刀穿武士的制服自由出入官厅,其时还没有废藩置县,武士的地位和荣誉非常崇高。大体相当于中国穿黄马褂之类的待遇。
由京都政府提出的西阵物产会社的经营方针,概要来说是三点:
1原料丝由会社直接统一购买,通过各社组长分配给各个体织户,排除中间丝商。
2缫丝、精加工、染丝(除蓝染外)等中间加工过程由会社的直营工厂进行,费用则根据丝的使用量由各分社分割承担,排除中间加工商。
3纺织出的成品由会社统一收集销售,定期开拍卖会。生产者直接销售。
此外,经营方针里还有如果向全国其它地区和国外销售,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做市场调查和开拓的条款。总的思路是,直接购入,直接加工,直接销售。京都政府的设想非常好,如果排除这些中间商,自然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但是,大量原料够入所必要的人员和组织;原料丝的中间加工所必要的设备和人员,物流管理系统;直接贩卖所必须的设施和人员。这些全体必要的投资和维持费用,全体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总算下来是否费用低是疑问的。此外,会社不向个体织户收手续费,向个体织户提供流动资金时不收取利息,所有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报酬。
果然,事实证明这是政府官僚主义拍脑袋想当然,情况的向原来设想的反方向。自己设立的统一直接贩卖所,经验不足,地点设置不对,吸引的客商少,导致更换了多处地点。向京都府借了8000元开设东京的贩卖分店,最后只偿还了1000元。在贩卖所拍卖的间隙,那些协调员还带着刀穿着黄马褂到大阪等地做行商,贩卖西阵出产的丝绸织物。结局是没有经验、物价波动、伪装买卖行为、无利息贷款等等导致会社亏损,会社设立后4、5年就陷入运转不能的境地。
按照市场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会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高。京都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发达,各种中间商加个体织户的体制是长期市场最优配置的结果。政府人为强制组织会社,是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是制度之殇。有中国学者感叹,中国历史上怎么没有出现手工业工厂,或者企业加散户的组织形式,于是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不能现代化。于是就研究探讨是中国什么样的封建的传统阻碍了这种萌芽。找来找去就只有什么有人抗议风水风化这样的“封建”了,实在没有可找的。真实的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间商加个体户体制,是长期看不见的手高效率配置资源的结果。这是手工业时代效率最高的体制,于是长期以来中国商品独占鳌头,西方根本就生产不出能够和中国竞争的商品,只有靠鸦片平衡贸易。中国政府不闻不问,不插手经济,是非常英明的,正看着日本走向失败。
但是的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