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首富 > 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

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2/29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来,那时包身工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不是问题了,难道要控诉今天的我们搞封建迫害?或者说社会主义迫害?中国丝绸年表中第二条记录是,1898年杭州太守林启创办我国第一所丝绸学校——蚕学馆。这其间有24年的空白期,但从中国的生丝出口量看,这期间却是中国丝绸的黄金时代。  

杭州太守林启创办我国第一所丝绸学校,这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中国的传统是民间办学,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由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政府办厂是制度之殇,政府办学也一样是制度之殇,现代化只与市场经济关联。当代中国学者可能会总结出这政府办学是导致中国丝绸衰落的原因。但是的但是,从这办学的年份看,似乎与甲午战争有某种关系,政府办学似乎是向日本学习。那么,就在那中国丝绸的空白期或者说黄金期,日本干了什么?以至于中国都怀疑起自己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  

第二节大操大办京都是日本古来的首都,天皇公卿住的地方。京都不属于任何藩国,是幕府直辖市,各藩国出产的物品都可以在这里自由流通,市场经济发达。商贾云集,生活水平高,是作为奢侈品丝绸的主产区。其他有关奢侈品的手工业也很发达,高级的棉纺、高级的瓷器漆器等。市场经济能极大促进经济繁荣,在这里可见一斑。  

但幕末以来,京都祸不单行。先是天保改革(1841-1842),认为丝绸是最大的奢侈品,加以敌视和限制。封建就是这么野蛮,同时期中国自由民主宪政,从来就没有这种限制消费的政策。这改革使京都的丝绸业遭到很大打击。开港后,生丝出口激增,价格猛涨,使丝纺业操业困难。外国进口的高级细腻的棉纺物,虽然不构成对传统棉纺的竞争,但极大挤占了丝绸的市场。1864年,长州藩的攘夷志士久坂玄瑞挑起的禁门之变,烧了半个京都。京都还是维新内战的主战场,决定性的鸟羽伏见战役就在京都,内战使京都损失惨重。最大的打击是1868年维新后迁都,作为丝绸和其它奢侈品的最大消费者,天皇和公卿们拜拜了!  

迁都激起了京都住民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在政治的动荡中,产生了日本最热衷于插手干预经济的地方政府。找市长不找市场,日本人封建意识浓厚。还是同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先进解放,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长的结果,京都府设立了15万元的劝业基金。天皇也不是一拍屁股一走了之,给了10万元的下赐金作为产业基金,算是对民众的抚慰。有这么多资金,京都府积极开展推行经济计划。官员总喜欢政绩,好大喜功。还是当时中国政府好,深入领会了市场经济的精髓,对丝绸等传统产业的不闻不问,看不见的手能最优配置资源解决一切问题。从明治二年(1868)开始10年间,京都府主要推行的项目如下:  

明治二年,救济贫穷的西阵织户,设立西阵物产会社。  

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所谓的舍密局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化学研究所,研究印染、陶瓷漆器等的制作工艺,这些都是京都传统的支柱产业。  

四年,设置养蚕场,研究推广新的植桑、养蚕、制丝技术。设置制革场。开设法语学校。  

五年,设置畜牧场,改良牛种,普及绵羊。设置女红场(女学校)。派遣西阵物产会社的佐仓常七、井上伊兵卫、吉田忠七到法国里昂学习和购买新式织机。  

六年,设置栽培试验所,研究推广桑、茶、草药的栽培技术。设置伏水制作所(机械制作)。设置制鞋场。  

七年,设置织工场,放置西阵物产会社的佐仓常七等人从法国购买的纺织机械,开始传授技艺。  

八年,全国规模征集学徒,在织工场内由佐仓常七等人传授洋式纺织技艺。在舍密局内设置染殿,由留学归来的中村喜一郎传授西洋染色技术。  

九年,设置使用德国机械的梅津制纸场。设置集产场,收集展示贩卖府内的物产和工艺品。  

十年,设置宫津舍密试验所(舍密局分局)。设置麦酒酿造所。改组西阵物产会社为西阵织物会所。向法国里昂派遣近藤德太郎等8名长期留学生。  

十一年,舍密局招聘法国专家,研究陶瓷工艺。  

京都府短时间集中系统的推行这些计划,很让人吃惊。尤其是面向当地染织、陶艺等产业的当面迫切需要。集技术转移、技术指导、技术传习为一体。这些项目中设置的“场”,很大程度是承担技术传习的任务。1898年杭州太守林启创办中国第一所丝绸学校,大概就是从京都府学来的。杭州和京都府的经济结构相似,都是传统产业发达地区,但时间上晚了20余年。  

这些项目怎么看都是挣不到钱的。技术的研究引进需要赔钱,技术的推广传习几乎免费。即便想收费,那些贫穷的手工业者也支付不起学费,要知道这些计划中,冒头的项目却是救济。京都经济在幕末遭受了很大打击。赔钱的项目会导致弱国,无论动机多么高尚,当代中国学者这么认为,于是当代中国的教育都产业化了,教育都成了挣钱的强国项目。当时的中国精英阶层肯定也这么认为,不会从事这些赔钱的事业,在看日本的笑话。市场经济能完美解决一切,于是中国的丝绸出现了20多年的空白期,也可以说是黄金期。  

这些项目中经常出现“西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