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零零章 推卸责任(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御书房内,刘洎匆匆而来。
“陛下,御史中丞孙处约弹劾吏部枉顾法纪、私相授受,弹劾太尉插手授官、卖官鬻爵,弹劾奏疏刚刚送抵中书省,还请陛下定夺。”
将奏疏递到李承乾手中,刘洎束手立于御案一侧。
李承乾放下手中毛笔搁于笔山之上,接过奏疏先瞅了刘洎一眼,这才展开奏疏,一目十行。
放下奏疏,起身来到窗前地席跪坐,招手让刘洎上前,示意内侍奉上香茗。
呷了口茶水,李承乾问道:“此事,中书令怎么看?”
刘洎手里捧着茶水,道:“郭孝恪之事,当年的确未有定论,功过赏罚皆在帝心,并无不妥。可先有长孙家、再有郭孝恪,此事便脱离了个例之范畴,无论如何处置都会引起朝野瞩目,更会被视为陛下施政之纲领…陛下当慎重处置。”
李承乾喝着茶水,心底不满。
这就是刘洎与房俊之最大不同。
房俊接收到了自己的意愿,马上就能做出决断,无论长孙家亦或郭孝恪都是“先斩后奏”,但这其中非但没有半分嚣张跋扈、目无君上之意,反而主动承担责任。
宽恕长孙家也好、厚待郭孝恪也罢,都能体现一个“仁”字,这是李承乾意欲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但是自己主动提及,未免有设计之嫌,而被动处置,则更能彰显“仁爱”之本质。
主动与被动,其间差距有如天壤之别,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而刘洎看不出其中的手脚吗?
自然看得出的,帝国宰辅的智慧不容小觑。
但他还是选择置身事外、不背责任,将主导权交由他这个皇帝,从而使得房俊之手段几乎告吹。
心念电转,李承乾颔首,道:“愿闻其详。”
刘洎一愣,明白着的道理,何须“其详”?
但既然陛下询问,他也不能推脱,仔细斟酌着说辞,道:“郭孝恪兵败西域固然未有定论,却也从未有过‘殉国’之肯定,吏部于中枢尚未做出决断之前准许郭家子弟进入铨选名册,且快速通过程序授予官职,于理不合。”
李承乾慢悠悠喝茶:“那依从中书令之意,该当如何处置吏部?除去吏部之外,太尉又当如何处置?”
刘洎意识到不妥,这是要让他出面吗?
一个李孝恭主持的吏部,一个身为太子之师、大权在握的太尉…他本就不想掺和进此事故此才前来请求陛下的意见,意欲置身事外,可现在却被陛下逼近墙角、抽身不得。
他与房俊素来不和、明争暗斗,但一切都归于一定范围之内,算是政务分歧而非私人恩怨。
一旦牵涉到私人恩怨,真以为房俊不敢打他?
事已至此,只能尽量消弭恶劣后果:“吏部所为于理不合,但同样中枢也未予郭孝恪定罪,命其收回郭孝慎之任命即可。至于太尉…孙处约弹劾太尉卖官鬻爵,实属无稽之谈,以太尉之爵位、功勋、官职、更兼富甲一方之财帛,岂能通过售卖官职而获利?卖官鬻爵是断然不能成立了。只是其为了替亲戚谋官而悍然干涉吏部选官制度,此风不可长,陛下当降旨予以申饬,以儆效尤。”
言罢,眼巴巴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不置可否,慢悠悠的喝着茶水。
刘洎心中忐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陛下看穿,颇有些无地自容。
良久,李承乾才放下茶杯,点点头:“明日朝会之上,便由中书令当众宣读处置决定吧。”
“…喏。”
刘洎无奈。
转了一圈,最终得罪人的活儿还是得他来干,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入宫跑这一趟呢?
回到值房,刘洎面色不豫、心底烦躁。
李孝恭也好、房俊也罢,哪一个是能轻易得罪的?
朝堂之上政见不合也就罢了,这两人并非小肚鸡肠、对于政见之争都能有所包容。
但自己私底下向陛下谏言对两人予以处罚,这就相当于打小报告,必然将两人彻底得罪死。
他深知自己已经不得陛下之欢心,这个中书令也没几日可干了,绝对不想致仕之后遭受那两人的报复…
刘洎左思右想,最终拿起毛笔写了一封书信,装入信封叫来亲信仆从,命其将信笺送去英国公府。
英国公府。
花厅之内,李勣看着面前酒到杯干的程咬金,满脸嫌弃:“这酒被我在地下埋了十余年,火气全消、醇和绵柔,喝一口就少一口,正该仔细品味慢慢享受,如你这般牛嚼牡丹实在是大煞风景、暴殄天物!”
程咬金不管这个,不以为然道:“好酒赖酒不都是给人喝的?既然好喝自应多喝,英公不必这般小气!”
李勣看着又一个酒坛子空了丢在一边,心里揪痛,不满道:“你说你堂堂卢国公,统兵大将、镇守京畿,要么回家歇息、要么坐镇军营,整日里往我这里乱跑个甚?真以为御史台那些个獬豸不敢弹劾你吗?”
“我怕弹劾吗?就算再怎么弹劾,我的处境又能差到哪儿去?”
程咬金喝一口酒、叹一口气,捋了一把沾染酒渍的胡须,满腔郁愤:“我也是贞观勋臣啊,当年为了这个国家出过力、流过血,追随太宗皇帝平灭群雄、征战南北…可现在呢?却只能守着一座军营夹着尾巴,连进城找老伙计喝顿酒都得小心翼翼!你来说说,这过的什么日子?”
李勣苦笑道:“自作聪明说的就是咱们,至有
“陛下,御史中丞孙处约弹劾吏部枉顾法纪、私相授受,弹劾太尉插手授官、卖官鬻爵,弹劾奏疏刚刚送抵中书省,还请陛下定夺。”
将奏疏递到李承乾手中,刘洎束手立于御案一侧。
李承乾放下手中毛笔搁于笔山之上,接过奏疏先瞅了刘洎一眼,这才展开奏疏,一目十行。
放下奏疏,起身来到窗前地席跪坐,招手让刘洎上前,示意内侍奉上香茗。
呷了口茶水,李承乾问道:“此事,中书令怎么看?”
刘洎手里捧着茶水,道:“郭孝恪之事,当年的确未有定论,功过赏罚皆在帝心,并无不妥。可先有长孙家、再有郭孝恪,此事便脱离了个例之范畴,无论如何处置都会引起朝野瞩目,更会被视为陛下施政之纲领…陛下当慎重处置。”
李承乾喝着茶水,心底不满。
这就是刘洎与房俊之最大不同。
房俊接收到了自己的意愿,马上就能做出决断,无论长孙家亦或郭孝恪都是“先斩后奏”,但这其中非但没有半分嚣张跋扈、目无君上之意,反而主动承担责任。
宽恕长孙家也好、厚待郭孝恪也罢,都能体现一个“仁”字,这是李承乾意欲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但是自己主动提及,未免有设计之嫌,而被动处置,则更能彰显“仁爱”之本质。
主动与被动,其间差距有如天壤之别,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而刘洎看不出其中的手脚吗?
自然看得出的,帝国宰辅的智慧不容小觑。
但他还是选择置身事外、不背责任,将主导权交由他这个皇帝,从而使得房俊之手段几乎告吹。
心念电转,李承乾颔首,道:“愿闻其详。”
刘洎一愣,明白着的道理,何须“其详”?
但既然陛下询问,他也不能推脱,仔细斟酌着说辞,道:“郭孝恪兵败西域固然未有定论,却也从未有过‘殉国’之肯定,吏部于中枢尚未做出决断之前准许郭家子弟进入铨选名册,且快速通过程序授予官职,于理不合。”
李承乾慢悠悠喝茶:“那依从中书令之意,该当如何处置吏部?除去吏部之外,太尉又当如何处置?”
刘洎意识到不妥,这是要让他出面吗?
一个李孝恭主持的吏部,一个身为太子之师、大权在握的太尉…他本就不想掺和进此事故此才前来请求陛下的意见,意欲置身事外,可现在却被陛下逼近墙角、抽身不得。
他与房俊素来不和、明争暗斗,但一切都归于一定范围之内,算是政务分歧而非私人恩怨。
一旦牵涉到私人恩怨,真以为房俊不敢打他?
事已至此,只能尽量消弭恶劣后果:“吏部所为于理不合,但同样中枢也未予郭孝恪定罪,命其收回郭孝慎之任命即可。至于太尉…孙处约弹劾太尉卖官鬻爵,实属无稽之谈,以太尉之爵位、功勋、官职、更兼富甲一方之财帛,岂能通过售卖官职而获利?卖官鬻爵是断然不能成立了。只是其为了替亲戚谋官而悍然干涉吏部选官制度,此风不可长,陛下当降旨予以申饬,以儆效尤。”
言罢,眼巴巴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不置可否,慢悠悠的喝着茶水。
刘洎心中忐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陛下看穿,颇有些无地自容。
良久,李承乾才放下茶杯,点点头:“明日朝会之上,便由中书令当众宣读处置决定吧。”
“…喏。”
刘洎无奈。
转了一圈,最终得罪人的活儿还是得他来干,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入宫跑这一趟呢?
回到值房,刘洎面色不豫、心底烦躁。
李孝恭也好、房俊也罢,哪一个是能轻易得罪的?
朝堂之上政见不合也就罢了,这两人并非小肚鸡肠、对于政见之争都能有所包容。
但自己私底下向陛下谏言对两人予以处罚,这就相当于打小报告,必然将两人彻底得罪死。
他深知自己已经不得陛下之欢心,这个中书令也没几日可干了,绝对不想致仕之后遭受那两人的报复…
刘洎左思右想,最终拿起毛笔写了一封书信,装入信封叫来亲信仆从,命其将信笺送去英国公府。
英国公府。
花厅之内,李勣看着面前酒到杯干的程咬金,满脸嫌弃:“这酒被我在地下埋了十余年,火气全消、醇和绵柔,喝一口就少一口,正该仔细品味慢慢享受,如你这般牛嚼牡丹实在是大煞风景、暴殄天物!”
程咬金不管这个,不以为然道:“好酒赖酒不都是给人喝的?既然好喝自应多喝,英公不必这般小气!”
李勣看着又一个酒坛子空了丢在一边,心里揪痛,不满道:“你说你堂堂卢国公,统兵大将、镇守京畿,要么回家歇息、要么坐镇军营,整日里往我这里乱跑个甚?真以为御史台那些个獬豸不敢弹劾你吗?”
“我怕弹劾吗?就算再怎么弹劾,我的处境又能差到哪儿去?”
程咬金喝一口酒、叹一口气,捋了一把沾染酒渍的胡须,满腔郁愤:“我也是贞观勋臣啊,当年为了这个国家出过力、流过血,追随太宗皇帝平灭群雄、征战南北…可现在呢?却只能守着一座军营夹着尾巴,连进城找老伙计喝顿酒都得小心翼翼!你来说说,这过的什么日子?”
李勣苦笑道:“自作聪明说的就是咱们,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