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五十五章 罚与赏(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名的例子就是朝廷试才识兼茂科,这是科举之外的考试,有的是进士再试,例制试科,还有的是试考民间遗漏贤才大能,对官员的再试,结果分为五等,但举宋以来,一二等者没有。有一个三等,还在郑朗家中苦读,就这一个宝贝了。但还没有出现。
平时结果多是四等五等,这一届才识兼茂科试有钱藻、陈舜俞与汪辅之考中第四等,监察御史里行沈起弹劾汪辅之无行,于是宰执罢之。汪辅之怒极,我什么无行了,不就是没有向沈起拍马屁吗。汪辅之愤怒地写信给富弼道。公为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己。你一个若大的第一号首相,为什么仅看言臣的风向办事?你是首相,还是言臣是首相?
富弼就是后者。
看到信后,富弼惭愧不能言。
这一策看似让御史台权利更大,实际对御史台很不利。以前的生活多美好啊。到处溜达,听到一些风声,小道消息,八卦,就能上书弹劾。现在不行了,什么事儿要讲一个证据。这个证据查找的权利给了御名台,慢慢找吧。若有人举报不找,就是失职!
一干御史台的官员全部愁面苦脸。
其实这就是制度的完善。
至少庞籍已看出它的意义,国家是要监督。可以前那种不叫监督,而是胡乱来的。这一监的成立,却是讲究实事求是,使监督更加规范。
然后诏狄青与田瑜等人回来。
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真相,感到纳闷不解。治河与狄青有何干系?
随后一道诏书让他们释疑。
罚了郑朗一千斤铜,不是大数字,几百缗钱。月儿一件衣服有可能就值几百缗钱。
诏郑朗为翰林院大学士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治河大使,京东京东河江河北两淮官员皆配合行事。
一下子升了回来。
前罚后奖,与这个奖相比。前面那个罚简直是小毛毛雨。还是那种肉眼都看不到,比蜉游生命力更短的超级小毛毛雨。
然而所有言臣不能作声。
想治河。没有这个权利,无法调动六路官员。调动不起来,这么庞大的治河工程就做不好。
所以不但给了使相之职,治河使前面还加上一个大字。
能加之,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治河工程,也是史上用钱帛最多的治河工程。与之相比的,非是大运河,大运河都有可能逊色一筹。只有一项工程才能与之相比,长城。
再诏,以三司使包拯为权同治河大使,未必让包拯亲自到前线,而是让包拯利用三司的职权,配合治河的经济。
再以田瑜、周沆、程师孟为龙图阁学士工部郎中权同治河使,元绦、赵祯表弟李璋、天章阁待制何郯、学士胡宿、侍读学士李昭述、侍讲学士向传式为治河副使,史志聪与石全彬为治河监押使。
治河的草台班子算是搭起来。
可是大臣一起傻眼。
田瑜四人任命合乎情理,在两广治理水利积累了丰富经验,虽说这是一块超级大的蛋糕,可也要将它做成蛋糕,随后才能瓜分。蛋糕太大了,郑朗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况且郑朗需要功绩来点缀吗。韩琦的想法更简单,郑朗不但不需要功绩,相反,他要学会将这些功劳推开别人,才能生存下去。但这个帮手很重要。
包拯任命也勿用质疑,一看就知道主要是掌控其财政与支出的。虽然他任为三司使,让欧阳修整得灰头灰脸,不过品行倒也端正,为官刚正不阿,管理治河财政也是不二人选。
关健是后面的排位,凭什么李璋凭在第二位副使?
难道李家做的恶还不够多吗?
不但李璋,后面几人排位同样惹来许多人的不满。就包括两个大太监,这么庞大的工程,不亚于一场超级军事战争,需要调动六路的所有人力,甚至财力物力与兵力,必须要内侍监督,但为什么是史志聪与石全彬?
开始争吵起来。
吵到最后,一个个脸红脖子粗,整成了一个超级菜市场,就差一点要挥拳相向。
这是不能用有违朝仪来处罚,否则今天会倒下上百名官员。
何郯自己也不服气,虽排在副使第三顺位,他成名已久,资历远胜过元绦与周沆等官员,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外戚,凭什么将俺排在他们下面?
郑朗在后面揉脑袋。
知道这块蛋糕诱人,打主意的人很多。没有想到第一个打主意的人就是赵祯。
李璋乃是他舅家真正能拿得出的人,有品行,有才学。不管怎么说。赵念奴一事中,先是李家不对,但后是赵念奴不对,想弥补舅家。再加上两个在官员心中很讨厌的大太监为治河监押使,能让大臣们赞成吗?
这才是治河班子的第一步。
下面还有,各路有各种的班子,治河分成好几步工程,每一个工程又有一套班子。仅是这个人事任命就成了天大麻烦。
这时候,他多渴望赵祯成为李世民、汉武帝这样的雄主,说一不二,这些争执就没有了。不是,必会引起无穷的争吵。
赵祯看着失控的朝堂,说道:“诸卿莫争。让李璋为治河副使乃是郑卿推荐,说量才施用,李璋对水利精通,不能以外戚而勿用,此乃古人之德美也,故朕同意了郑卿推荐。”
郑朗眼睛不由瞪大了,我什么时候说过的?
赵祯又道:“郑卿,可有此事?”
郑朗只好站出来,将脸皮一抹违心地道:“是。”
平时结果多是四等五等,这一届才识兼茂科试有钱藻、陈舜俞与汪辅之考中第四等,监察御史里行沈起弹劾汪辅之无行,于是宰执罢之。汪辅之怒极,我什么无行了,不就是没有向沈起拍马屁吗。汪辅之愤怒地写信给富弼道。公为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己。你一个若大的第一号首相,为什么仅看言臣的风向办事?你是首相,还是言臣是首相?
富弼就是后者。
看到信后,富弼惭愧不能言。
这一策看似让御史台权利更大,实际对御史台很不利。以前的生活多美好啊。到处溜达,听到一些风声,小道消息,八卦,就能上书弹劾。现在不行了,什么事儿要讲一个证据。这个证据查找的权利给了御名台,慢慢找吧。若有人举报不找,就是失职!
一干御史台的官员全部愁面苦脸。
其实这就是制度的完善。
至少庞籍已看出它的意义,国家是要监督。可以前那种不叫监督,而是胡乱来的。这一监的成立,却是讲究实事求是,使监督更加规范。
然后诏狄青与田瑜等人回来。
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真相,感到纳闷不解。治河与狄青有何干系?
随后一道诏书让他们释疑。
罚了郑朗一千斤铜,不是大数字,几百缗钱。月儿一件衣服有可能就值几百缗钱。
诏郑朗为翰林院大学士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治河大使,京东京东河江河北两淮官员皆配合行事。
一下子升了回来。
前罚后奖,与这个奖相比。前面那个罚简直是小毛毛雨。还是那种肉眼都看不到,比蜉游生命力更短的超级小毛毛雨。
然而所有言臣不能作声。
想治河。没有这个权利,无法调动六路官员。调动不起来,这么庞大的治河工程就做不好。
所以不但给了使相之职,治河使前面还加上一个大字。
能加之,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治河工程,也是史上用钱帛最多的治河工程。与之相比的,非是大运河,大运河都有可能逊色一筹。只有一项工程才能与之相比,长城。
再诏,以三司使包拯为权同治河大使,未必让包拯亲自到前线,而是让包拯利用三司的职权,配合治河的经济。
再以田瑜、周沆、程师孟为龙图阁学士工部郎中权同治河使,元绦、赵祯表弟李璋、天章阁待制何郯、学士胡宿、侍读学士李昭述、侍讲学士向传式为治河副使,史志聪与石全彬为治河监押使。
治河的草台班子算是搭起来。
可是大臣一起傻眼。
田瑜四人任命合乎情理,在两广治理水利积累了丰富经验,虽说这是一块超级大的蛋糕,可也要将它做成蛋糕,随后才能瓜分。蛋糕太大了,郑朗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况且郑朗需要功绩来点缀吗。韩琦的想法更简单,郑朗不但不需要功绩,相反,他要学会将这些功劳推开别人,才能生存下去。但这个帮手很重要。
包拯任命也勿用质疑,一看就知道主要是掌控其财政与支出的。虽然他任为三司使,让欧阳修整得灰头灰脸,不过品行倒也端正,为官刚正不阿,管理治河财政也是不二人选。
关健是后面的排位,凭什么李璋凭在第二位副使?
难道李家做的恶还不够多吗?
不但李璋,后面几人排位同样惹来许多人的不满。就包括两个大太监,这么庞大的工程,不亚于一场超级军事战争,需要调动六路的所有人力,甚至财力物力与兵力,必须要内侍监督,但为什么是史志聪与石全彬?
开始争吵起来。
吵到最后,一个个脸红脖子粗,整成了一个超级菜市场,就差一点要挥拳相向。
这是不能用有违朝仪来处罚,否则今天会倒下上百名官员。
何郯自己也不服气,虽排在副使第三顺位,他成名已久,资历远胜过元绦与周沆等官员,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外戚,凭什么将俺排在他们下面?
郑朗在后面揉脑袋。
知道这块蛋糕诱人,打主意的人很多。没有想到第一个打主意的人就是赵祯。
李璋乃是他舅家真正能拿得出的人,有品行,有才学。不管怎么说。赵念奴一事中,先是李家不对,但后是赵念奴不对,想弥补舅家。再加上两个在官员心中很讨厌的大太监为治河监押使,能让大臣们赞成吗?
这才是治河班子的第一步。
下面还有,各路有各种的班子,治河分成好几步工程,每一个工程又有一套班子。仅是这个人事任命就成了天大麻烦。
这时候,他多渴望赵祯成为李世民、汉武帝这样的雄主,说一不二,这些争执就没有了。不是,必会引起无穷的争吵。
赵祯看着失控的朝堂,说道:“诸卿莫争。让李璋为治河副使乃是郑卿推荐,说量才施用,李璋对水利精通,不能以外戚而勿用,此乃古人之德美也,故朕同意了郑卿推荐。”
郑朗眼睛不由瞪大了,我什么时候说过的?
赵祯又道:“郑卿,可有此事?”
郑朗只好站出来,将脸皮一抹违心地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