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七百十四章 亲事(五)

七百十四章 亲事(五)(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怎么的,你就是我的平辈。不是俺的长辈。  

司马光也开心,说道:“苹儿也大了,下一回我带一些礼物送给你。”  

“好啊。”  

坐下,司马光正色地说道:“大娘子,公主殿下此次太过无礼,你要立即写信给郑相公,劝他千万莫介入此事。”  

“三郎。你居然也听信街坊的传言?”  

“难道错了?”  

“岂止是错了,昔日公主殿下就对这门亲事不满,认为驸马乃是长辈。然后求官人劝皇上。官人未全听,因为那个承诺,你也知道的。”  

“我知道。本来我想写一篇奏折,忽然想到郑相公的承诺,于是未写,赶来询问大娘子。”  

“你做对了,当时官人不敢答应,但派月儿暗访了一下,”具体的真相,崔娴也不知道,但知道赵念奴的心思何在,也不能说。所以说了一半丢了一半,继续道:“月儿听了官人的话,便与李母攀谈,谁知李母态度十分倨傲,说话难听。月儿受了一肚子气回来。”  

司马光神情凝重。  

樊家在顶级权贵面前,不堪一提,也是京城有名的大户人家。若不是李家突然发迹,樊家与李家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  

就是这样,樊家多少有些地位的。再说作为郑朗的小妾。非是寻常小妾可以相比。  

从私交上来说,郑朗对李用和一直持着赞赏的态度,李母对月儿态度恶劣,已经说明许多事情。  

“昨天公主殿下也来到我家中拜访,因为是婆婆,不好言明,但言语间多流露出婆婆对她的虐待,交谈时多次垂泪。三郎,你可相信我的眼光。”  

“我相信的。”  

“那么相信我的判断,公主殿下来我家也带着那名小黄门,长得倒也眉清目秀,不过两人之间绝对没有任何龌龊的关系。从举动,从神情,从谈话,都可以能看出来。李母昨天晚上大约产生误会,说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导致殿下半夜闯宫,她害怕皇上怪罪,于是先下手为强,将事实真相窜改了。对此,我不会插手的。至于官人怎么做,我相信他一定会有分寸。但是三郎,不是官人不能插手,而是真假未辨之前,你不能插手。陛下仁爱,数子女皆亡,长公主乃是陛下心头之肉。官人常对陛下十分同情,生母一生未能见面,又无后裔,年青时喜欢的几个女子皆未圆满,只有张贵妃平安一点,可也早逝了。想治理一个富强的国家,然而多灾多难。一年如意的时光真的不多。若是长公主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陛下就会痛苦一生。不为其他,只为一个好皇上略略一些快乐,这也是臣子应做的事。”  

司马光未必全完同意,可又再次深思。  

大半天说道:“大娘子,我知道了。”  

然后离开郑家。  

因为崔娴劝说,司马光那个《论公主内宅状》及《正家札子》未出来,这两个札子才是赵念奴一生最致命的遭遇。  

但也不认可赵念奴的做法,只能说他未反对,也未支持。  

司马光未插手,不代表着其他士大夫能容忍,上疏弹劾赵念奴的折子一篇接着一篇。  

这就是郑朗最担心的,因为李用和的一生,李家在士林中风评皆佳,士大夫忘记了一件事,男人好,未必女人好。李用和虽好,可李用和死了。现在主家的乃是李母。  

别的不说,你乃是一个婆婆,呆在驸马府象什么?  

这个,士大夫看不到了,他们看到的是孝道,是李用和的一惯为人,更没有想到李母胆子这么大,敢倒虐长公主。  

赵祯看着这些奏折,有些头痛,问了女儿,又问了一些服侍女儿的太监,当天晚上的事,仅有三个当事人,可平时自己这个宝贝舅母对女儿是有点儿不大好。  

可怎么说出口,李母是女儿的婆婆,是自己唯一的亲舅母,父女俩的长辈,不能说。因此将这些奏折扔给赵念奴看。  

赵念奴一看脸色发白,道:“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父皇,父皇,你不相信我,居然相信她。”  

这时候赵念奴神情有些失态了,但赵祯仍未察觉。  

有一个人略略有些察觉,也未想到赵念奴最后能被舆论活活逼疯。高滔滔。  

高滔滔进入皇宫。年龄相仿的都是宫女,自然不入她的法眼,要么就是长辈,真正能与她年龄差不多大小,身份能跟上来的人仅是赵念奴一个人。俩人私交很好,听到这件事后,她赶来看望。  

听赵念奴将话说完。她是相信赵念奴的。  

然后沉思,现在她还没有后来的手段,但智慧远远胜过赵念奴与曹皇后。  

这件事皇上到现在未表态。可迟早在表态的。再看到姑夫的平时为人,对自己苛剥,对家人要求也严。有两个家。一是自家,二是大家。事实这件事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大家乃是国家,国家重要,可就当真不能也兼顾一下自家?看看姑夫一生,妻妾受苦,女儿逼疯,何苦来哉?宋朝最大的麻烦于是出现。  

她要顾高家,要顾曹家,懂的。王安石与赵顼让她一顾。变得悲催。  

这就是人生旅程对心路的影响。  

高滔滔思虑后,判断出这件事最后会对自己这个表妹十分不利。  

当然,现在她也未成熟,不能想得更长远,只能说比苗贵妃、赵念奴想得长远一点。  

若是史上。赵念奴遭遇是无解之题。但现在有一个化解办法。顿了顿叹息道:“可惜郑相公不在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