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一百六十四章 采薇斩蛇

第一百六十四章 采薇斩蛇(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广义堂、修道堂、率性堂,走完了别人四年要走的路。  

五月的月考,他第一次拿到了八个积分的成绩。  

按照大明国子监的制度,拿到了八分,就满足了参加乡试的条件之一。  

六月、七月的月考,他有信心拿到九分。  

在沈一贯的严格教导下,朱寅完成了四书五经的所有破题,半年累计破题五千多次,八股文水平提升很快,已经不比那些老资格的岁贡生差了,甚至接近副贡的火候。  

就是朱寅阅读自己的时文,也会觉得“四平八稳,圆润典雅,老气横秋”。  

甚至,在写八股文的时候,心境居然不由自主的变得圆润沉稳、保守老成、谨小慎微起来。  

好像变了一个人。  

似乎不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八股文就锋芒毕露,失去了八股文的那种“圣人味道”。  

朱寅早就明白,八股文会潜移默化的塑造,改变人的性格和思维。也就是所谓的“奴化”、“驯化”。  

美其名曰:教化、教育。  

像徐谓这种洒脱不羁、不拘礼法的人,考不上举人真是太正常了。这种人的性格色彩太强烈,太自信,太自我,也就写不出“优秀”的八股文。  

朱寅能写出,是因为他比徐谓要隐忍的多,能屈能伸。  

所以,徐谓看到朱寅的八股文,忍不住摇头道:  

“写的什么东西装模作样,似是而非,言之无物,冠冕堂堂,这也叫文章”  

沈一贯却是笑道:“你看不上的时文,反而考中的机会更大。依我看,雅虎的时文已经不错了。”  

他提醒朱寅,不要受到徐文长影响,按照自己教授的法子一心备考便是。  

朱寅秘密将复习重点放在《中庸》上,买了南京能买到的所有关于中庸的四书义时文,都是历届的举人、进士写的。  

当今朝中主要的翰林官、春坊官的文章,他都买了看,一一揣摩,常常闻鸡起,夜深而寐。  

因为主考官,就出自这些人。  

六月初一开始,朱寅停了宣社雅集活动,一心备考。  

就剩下两个月的备考时间了,必须要全力冲刺!  

六月六,晒红绿。  

六月初六是天贶节,也叫虫王节、姑姑节。  

天天贶节的风俗,有士子晒书,女子晒衣,小孩洗头,娘家接出嫁的女儿回家。  

这天,朱家的书全部晒了出来。  

除了朱寅的四书五经,还有徐谓的字画书稿,戚继光的兵书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徐谓的《夏神记》书稿。  

他看的很紧,尤其提防戚继光。  

《夏神记》已经写了半年多,二十多万字了,越来越精彩。  

菩提和他的弟子石猴都出来了。  

看到《夏神记》的书稿,朱寅立刻想到了西游记,想到了吴承恩。  

吴承恩也是神童,少年成名。可他天性纯良,不为官场所容,始终不能中举,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儿子夭折,发妻早亡。他孤独的活到八十三岁高龄,晚景凄凉无比。  

朱寅知道,《西游记》是吴承恩死后十年,才于1592年在世德堂出版。  

此时的《西游记》文稿,藏在淮安吴承恩故居射阳,应该在吴承恩族人手中。  

这也是为何,朱寅一开始就不相信《梅瓶金》的作者是王世贞,而是命运多舛的徐渭。  

每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的作者,都是身世坎坷的落魄文人。  

王世贞这种家世豪富的高官显宦,没有写出伟大作品的心境和耐心。  

因为吴承恩家贫,所以生前无钱出版《西游记》。死后书稿被卖了。  

世德堂乃南京印书名社,很多书籍都在世得堂付梓出版。可世德堂出版的西游记,却没有署名。  

可见《西游记》文稿是被人买走了。但买稿人没有冒名作者,也未必是高尚,而是不敢署名。  

这导致《西游记》的作者,后世数百年都是谜,作品还有很多缺失。  

直到民国初年,才被考证出作者是吴承恩。  

后世的西游记,有二十多万字是后人补写的。至于补写的内容,朱寅觉得一般。  

想到这里,朱寅立刻唤来周德嗣,吩咐他带人去淮安办一件事。  

购买《西游记》文稿!  

朱寅抢先购买《西游记》,当然是提前保护文稿,提前出版此书。  

但是,《西游记》文稿卷帙浩繁,要想整理校验出版,也不是一时之功。  

所以,朱寅打算买回来之后,乡试结束请愿意整理文稿的宣社社员,一起整理校正。  

这天朱寅放学回家,就告诉徐谓和戚继光一个消息。  

石匠刘汝国在宿松造反,自称顺天安民王,自封替天大元帅,聚众上万。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刘汝国起义,这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刘汝国起义坚持了大半年,直到明年三月才被镇压。  

而且起义范围主要就在南直隶靠近太湖的几个县。  

朱寅说道:“听说地方官军平叛,居然杀良冒功,割百姓人头,冒充刘汝国部下,导致民情激愤之下,更多的人参加叛乱,以至于叛民声势浩大。”  

朱寅不好说起义,只能说叛民。  

他对于明朝的军功制度,也一百个瞧不起。  

明朝的军功制度,极其落后,甚至荒谬。  

保国公朱晖率兵驱逐蒙古人,斩首十二颗,上报的有功将士竟然高达一万两千人。  

为了争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