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一百六十五章 子牙弃官

第一百六十五章 子牙弃官(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除了张刘两家对付朱家的手段,还有一个情报。  

张世勋之父张贤易,考满升迁,已经从归德知府升为山东按察使,正三品大员。  

明朝知府升迁,多是从三品的布政司参政,或者从三品的盐运使。  

连升两级到按察使的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张贤易是二甲进士,曾经当过御史。他不是从知县做起,而是在都察院观政后放了监察御史,又做按察佥事,再升知府。  

监察官员出身,本就起点高。又是二甲进士,从知府连升两级任按察使也属于常例升迁了,并不奇怪。  

按察使作为三司使之一,乃是方面大员。幸好张贤易是山东按察使,鞭长莫及,管不到南京的事。不然的话,要反制张家就难了。  

其实,宁采薇早就在布置对张、刘两家动手。早在一个月前得知张,刘两家阻止朱家招工、威胁乡民应募时,宁采薇就在秘密安排了。  

和朱寅的特务手段不同,宁采薇的手段多少带着一股商业的味道。  

今年三月,她就请田义写了一封信,送到遥远的陕西给周家人,希望购置周家在青桥里的五百亩地,价格还高于市场价两成。  

田义信中说,如果周家不愿意卖地,那就置换。田家在关中有地,可以拿出一块,置换周家在青桥里的地。  

面子和里子,都给了周家。  

周家绝不可能驳了田义的脸面,不会考虑太久。所以这五百亩地,宁采薇完全有把握拿下来。  

周家全家搬到陕西多年,回到南京的可能很小。  

不出所料,周家人也快到南京了。  

等到周家派来的卖地人一到,朱家就再也不是租客,而是这块地的主人。  

那么,张、刘两家借助周家退租赶走朱家的伎俩,也就不攻自破。  

等到他们派的人到陕西找周家,这块地早就改姓朱了。  

至于应天知府,他不贪赃枉法也就算了。要是他接受两家贿赂对朱家动手,那么在他下令拆除朱家厂房之前,他自己的乌纱帽就难保。  

便宜姑父以南京守备厅的名义下一道命令,应天知府就会被停职待参。到时最轻也是降级调任。  

宁采薇第一时间就招来了张鼐柱,做了一番安排。张鼐柱又去找白莲教的龚礼,一起去了镇江。  

两人不是想联络镇江流民来朱家乞讨乞食么就让他们来乞讨!  

来青桥里吃大户!  

接着宁采薇取出一个秘密簿子,翻开之后看了看,又叫来康熙。  

“海商的事情布置的如何了”宁采薇虽然心中有数,可还是要再确定一次,保证计划万无一失。  

所谓海商计划,一个月就开始推行,现在也差不多了。  

康熙胸有成竹的说道:“回采薇娘子,两家的货物已经全部装船,像南京织造府的贡缎、锦绣、松江大绒...都是宫里采办的贡物。”  

“截止昨日,装船的货物价值三十万两。三成是挪用的御用贡布,四成是其他大户、豪商的货。两家自己的货只有三成。”  

“三十万两啊。这么大的生意,对两家来说也是第一次做,按说应该顾虑重重。可采薇娘子算的准,他们还是做了。”  

“呵呵,要是那些船真被海盗打劫,换不回一两银子,两家怕是要债台高筑了。”  

宁采薇闻言彻底放心了。她一边扇着扇子,擦着脸上的汗,一边笑道:  

“三十万的生意是很大,足以让两家元气大伤,现银枯竭。可还不能让两家倒架,他们朋友多,有的是钱。”  

宁采薇对于商业史还是比较了解的。  

她知道,三十万两的大手笔,对于财大气粗的徽商、晋商、秦商等巨贾来说,算不得太大。  

秦商贩卖木材给朝廷建造宫殿,动辄价值百万两白银。晋商对蒙古和后金走私,一单百万两的生意也算不得稀奇。  

但对于张、刘两家来说,三十万两一单的生意就是了不得的大手笔了,之前都不敢想。  

可是暴利之下,他们怎么可能不干冒点风险,当一次掮客,转手就是二十万两的利润。二十万的利润啊,你居然不干没道理!  

所以大半个月前,有个南洋海商找到张世勋,说希望购买进贡给皇帝的贡缎。  

最少要一万匹贡缎,一百匹极其昂贵的缂丝锦绣、一百匹同样昂贵的松江大绒。  

如果张家能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再额外收购价值二十万两的织物。  

这单生意很大,可转手就是二十万的利润!  

张世勋听到海商这个条件,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张家的走私货物,本来就以绸缎棉布为主,偶尔也勾结制造局和印染局、神帛堂,倒卖一点最好的贡物,讨好海商。  

可是这么年来,张家最大的出海生意也就是几万两银子一单。  

三十万两一单实在是有些吓人了。张家银库,也只有十几万两的现银啊。  

可是这么大的利润不干,那不是傻么而且那海商十分痛快,表示只要货物装船,就付两万的定金。那海商说,洋人有的是银子,给钱最大方,只要货好!  

张世勋仅仅考虑了两天,就答应干了。  

说到底就是走私,张家都走私多少回了。无非这一次数量格外大而已,怕什么但为了分摊风险,他找了刘家一起干。  

于是,张家和刘家动用了在织造局和印染局的老关系,要求倒卖御用贡缎一万匹,缂丝一百匹,大绒一百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