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师弟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师弟(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到底是不是王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仅次于王子书房的光哲堂,是外国一般留学生的宿舍,同样都是精舍华屋,比明朝学生的宿舍住的舒服。  

同样,光哲堂也有官奴服务,保管让外国留学生满意,不但钱米油盐上的给予上待遇更高,必要时也包办婚事。  

光哲堂本是外国留学生的宿舍,林蔚却是住进去了。  

林蔚笑道:“稚虎小师弟知道的还真不少啊。没错,光哲堂的确是海外一般留学生的宿舍,虽然比不上王子书房,却比咱们自己的宿舍好多了。”  

“可如今外国留学生不多,根本就住不满,闲置浪费,就让我们住了。”  

一句‘如今外国学生不多,就足以说明很多东西。  

大明的没落,尽在其中。  

朱寅神色古怪,“光哲堂空的宿舍,咱们想住就住是给积分多的住还是副贡生住”  

积分多的住也好,差点考中举人的副贡生住也罢,朱寅都能理解。  

可林蔚却是摇头道:“都不是。”  

他的神色有点尴尬,“谁付了银子,谁就住。我每年要付二十两银子,才能从一般宿舍,换到光哲堂。小师弟要是住,也只能多付银子。”  

原来是花钱!  

看来,这个林丰茂是个家境富裕的,舍得花二十两银子换宿舍。二十两,那是普通人家的全年收入。  

朱寅苦笑道:“还是算了,倒不是银子的事。只是小弟家在城外乡村,来回骑马也就半个多时辰,不用住校。’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很快朱寅就摸清了林蔚的来历。  

其父也是监生出身,在老家做着不入流的典史,也算官宦子弟,家境富裕,但并非大富大贵。  

林蔚虽然是典史之子,但为人热情,性格爽朗,看得出来是个不错的人。  

朱寅跟着林蔚,在偌大的国子监学宫走了好一会儿,穿过一个人工湖,这才来到了一座殿堂前。  

正是四厅之一的典簿厅。  

典簿厅掌管文书、学籍、度支,类似后世的档案室兼财务室。  

典籍厅的主管是从九品的典籍使,虽然是最小的官,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  

所以,典籍老爷肯定不会鞠躬尽瘁的在典籍厅办差。  

别说身为官员的典籍使了,就是他的副手,只是一等吏的副使,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接待朱寅的,宽敞典雅的厅堂中,只有一群办事书吏。  

这些书吏一个个翘着二郎腿,在书案后面喝茶打屁,谈笑风生,案几上还摆着博山炉,焚着价值不菲的沉香。  

这些书吏连秀才都不是,但因为是关系户,得以在此稳坐钓鱼台,每月旱涝保收、雷打不动的支取一份钱粮。  

真就是铁杆庄稼一般。  

“什么事”一个带着四方平定巾的青衣书吏抬头问道,一脸不耐烦,“谁让你们进来的,嗯”  

林蔚很是热心,主动替朱寅说道:“诸位书记,这位小师弟是来报到入学的新生...”  

书记,是对这些书手的尊称。  

那书吏大喇喇的说道:“这么小的孩子入学,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可会读全千字文。  

他懒洋洋的站起来,抽出案上的笔,胡乱的在砚台中一点,左手抓过一本发黄的簿子。  

但是呢,他就是摆了个架势,也不问朱寅,也不动手写字,只是神色古怪的微笑。  

林蔚刚要提醒,朱寅就袖出一块三钱的碎银子,笑道:  

“书记辛苦了,这大早上的就操劳公务,实属不易。”  

那书吏的笑容顿时真诚起来,神色微微讶异的看了一眼朱寅,目光带着一丝激赏。  

这么小的孩子,如此精通世故,难怪这么早就来国子监读书。  

要么就是天生聪明,要么就是家教好。  

“小公子,请出示学籍文票和监生牙牌。”这书吏不着痕迹的袖了三钱碎银子,语气温和的说道。  

朱寅往后招招手,书童康熙就赶紧上文票和牙牌。  

那书吏眼见朱寅还带着一对体面的书童,脸色就更好看了。  

他接过文票和牙牌看了一会儿,就刷刷的下笔登记在案,然后用钥匙打开抽屉,取出盖好典籍官印的空白文书,写了朱寅的档案。  

最后,他又在朱寅的文票上盖了条记,再还给朱寅。  

“小公子,这就妥了。你再去崇志堂,找齐学录。齐学录自然会安排你。  

朱寅道了谢,就跟着林茂去崇志堂。  

路上经过一个宏伟的藏书阁,周围以水池环绕。林蔚指着藏书楼道:  

“那就是南雍的御书楼,藏书极丰。《永乐大典》当年就是在那里编写的。雅虎小师弟,你要是借阅藏书,就可去那里。”  

朱寅懂了,知道是国子监的图书馆。这么大的图书馆,可知国子监的底蕴了。  

经过藏书楼,又穿过两道门,就看见了一大片灰墙黑柱的高大建筑。  

最中间最高大的就是伦堂。  

彝伦堂是国子监的正堂,很是宽敞雄伟,但平时不开放,乃是皇帝亲临国子监之时的御讲课堂,属于天子讲堂。  

届时,皇帝亲自在伦堂讲课,堂下听讲的都是精英学子、未来的国家栋梁,那是何等盛况可惜,明朝的伦堂就是摆设。从国朝到明末,极少有皇帝来伦堂讲课。  

因为他们自己的学识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秀才,来太学讲什么讲怎么享乐吗还是讲斗蟋蟀、修仙、捞钱、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