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言之尚早(3/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但因为那一块儿是钧窑遗址群,大窑小窑几十座,从唐到明哪一朝的都有。又因为地层破坏的很严重,无法证实炼焦炉是唐是宋,是元是明,所以一直没有定论,
当时,林思成还去看过,他倾向于北宋,更或是唐。
至于之后是怎么定论的,他已经不知道了,但不妨碍他以此做为依据:
既然唐代开元时期的钧窑有可能炼出焦炭,再烧出一千三百八十度的铜红釉,为什么同时期或是更晚一些,离钧窑不过三百公里的河津烧不出一千四百度的白釉瓷?
反正只是猜,只是推测,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包括当时和水即生探讨,他也只是随口一说,就连林思成自己也没抱多大希望。
不料一猜就准?
干了两辈子,林思成太清楚,如果那堆焦炭确实是唐代的,意味着什么:工业革新、技术革新、燃料革新。
甚至于有可能达到“探源中华文明工业基因,改写全球技术史”的高度:炼焦历史早于欧洲约1000年,凸显中国古代工业技术的前沿地位。
与之相比,省内国内首次发现,填补历史空白等等,都如小儿科。
当然,只是可能。所谓孤证不立,孤据不考,光靠这一处遗址远远不够,至少还得发掘两到三处同时期遗址,相互论证。
但绝对不至于像任新波说的,兴致不高。
只是他性子比较稳,脸上看不出来罢了。像商妍、田杰、高章义,乃至已经回了市了做化验的黄智峰,早已兴奋的不知所措,连饭送到嘴里是什么味都尝不出来了。
想像一下:光是这一处窑址,能写多少论文,能发多少期刊?
何志刚点了一根烟:“既然不开工,我下午就回去了,局里这边好办,都是之前谈好的,最多发一份通报。但学校这边,你准备怎么汇报?”
“学校这边也是谈好的,肯定还是按照约定来。”林思成笑了笑:“况且这边聘书照颁,工资照发,半点折扣都没打。不能突然发现好处,就反悔变卦!”
稍一顿,何志刚点点头:“对!”
谈武坐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当没听到一样。
但他心知肚名:何局长和林思成说的是有关遗址的发掘报告,以及后续的论文和期刊发表。
其它都不提,就说一点:唐代炼焦,这四个字只要一见报,全国都得震三震。包括历史、考古、陶瓷、工业、文化等等等等学术界,以及中管部门。
别说彻底证实,只要能研究出点成果,相关的期刊想怎么发怎么发,而且绝对是最核心,最权威的那一种。
都不需要多,至多两三篇,升一级职称绰绰有余: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
而西大作为全国考古学排名第二的顶尖学府,简直是天赐良机。说不定,就会有人动脑筋。
认识这么久,何志刚当然清楚林思成的性格。虽然说这些还早,说不好发掘就得以“年”计,但所谓未雨绸缪,于情于理,他都得提醒一下林思成。
转念间,他又看了看王齐志,王齐志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就如之前他给林思成保证的:你只管搞学术,搞研究,剩下的,全交给老师。
别说校长和耿院肯定不会动这样的心思,哪怕动了,他也保证第一时间顶回去。
话再说回来:林思成,他这个老师,商妍,方进,以及中心的李贞、实验室的朱开平、冯琳等等等等,这些是不是都是学校的人?
不用多,每人发个一两篇,是不是都算西大的?
T类(特种)和A类(权威核心)让林思成发,剩下的B类、C类和普刊,肯定要给当地协助部门分一部分。然后还要加上田杰、高章义、几个考古分队长,以及黄智峰,两个实验组长。
这又是多少人?
哪里能轮得着临时插队的?
转着念头,他给何志刚递了一个放心的眼神。
两人对着眼神,商妍后知后觉:“那当地部门呢?”
“说是那么说,但不好真的吃独食,分肯定是要分一部分的!”
林思成笑了笑,“当然,说这些还太早,万一是元代炼的焦,那提都不用提!”
几个人齐齐的摇头:两个文化层的土层构造那么相似,怎么可能跑到元代?
至不济,也是宋…
正思忖间,电话“嗡嗡”的一震,林思成顺手接通,里面传出黄智峰的声音:
“林老师,焦炭的断代结果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