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言之尚早(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没必要亲力亲为。  

他陪着水即生回到了车边。  

一旁就有树荫,谈武给林思成搬了把折迭椅:“林老师,要不要汇报?”  

“等一下吧,最多半天,黄教授这边就能做出焦炭和输助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出意外,天黑之前,田所和高队基本能勘察出这两层遗址的大址范围。所以,明天早上再汇报也不急…”  

林思成笑了笑:“不然万一放了空炮,领导该有多难受?”  

也对。  

水即生上了岁数,不耐坐,聊了一会,说是先回市里(河津)。包括随行的人员,其中有一大半都不参与勘察,只是跟着考察一下,也会回市里。  

林思成亲自把他送上车,不多时,路边的车队少了大半。  

任新波看着后视镜:林思成挥了挥手,又坐了回去。  

怕扬起灰土,车走的很慢,大小十余辆,在乡道上排成长龙。  

稍一顿,他目露思索:“老师,咱们是不是忘了什么?”  

水即生“哈”的一声:任新波啊任新波,你才想起来?  

“你是不是忘了,今天为什么会来这么多人?”  

“这个没忘:实地转一转,准备明天开工!”  

任新波回了一句,猛的怔住:咦…对啊,明天才开工?  

是不是黄道吉日不知道,反正是林思成和老师一块定的日子,定的是明天。  

局领导很重视,专门交待过,该准备的一应俱全:鸡、牛、猪头,香、纸、案…包括各院各单位,跟着来了几十号。  

但刚一来,林思成上山转了一圈,然后说松木里有座庙,考古队就动工了。  

之后又是瓷土堆,又是淘洗池,又是洞坑窑,又是焦炭堆…任新波被震的七荤八素,早把这一茬给忘了。  

所以,林思成活都干了这么多,哪还需要等到明天再开工?  

他愣了好一会:“老师,那这工还开不开了?”  

“还开什么开?”水即生叹了一口气,“小林压根就不信这个!”  

任新波怔了一下,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他感慨的不是林思成信不信这个,而是就半天的功夫?  

明天才开工,林思成今天就把活干了快一半…  

任新波有些狐疑:“但感觉,他兴致不是很高?”  

“得有多高才算高?”水即生看了他一眼,“像你一样,喜形于色,欣喜若狂?”  

不然呢?  

国内首次发现,填补空白,改写历史,搞不好就能上教科书,换谁不激动?  

但林思成别说激动,脸色都没变一下?  

任新波嗫动嘴唇,刚想说什么,又闭上了嘴:与他半天找到了两层遗址相比,这算个毛?  

包括到现在,他都没想明白,林思成是怎么判断的,又凭借的是哪些依据…  

也不止任新波想不明白,还包括田杰、高章义、商妍、赵修能,以及王齐志,何志刚。  

食堂安排在村小学,谈武联系市(县)宾馆,临时送的快餐。不可谓不丰盛,但都没什么胃口。  

唯有林思成,不疾不徐,细嚼慢咽。  

“其实并不难判断,包括窑神庙、窑厂布局、窑炉走向,以及烧煤,焦炭,等等等等…”  

“要说依据,那就更多了,包括山势、河道、地形、方位、瓷土成份、矿藏分布…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水总工的那只碗,以及那些瓷片…”  

他们也知道,林思成依据的肯定是这些因素,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具体因素的因体作用,具体怎么体现,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印证关系。  

“说起来有些复杂,我说简单一点…”刨完最后一口饭,林思成放下碗,又接过方进递来的茶杯:“就比如数学公式,做的题多了,自然就会套了…”  

几个人愣了一下。  

明白了:读书万遍,其意自见。  

就好比一群学渣和一个学霸,他们读的书没林思成的多,林思成说的再多,也没办法理解。  

问题是,平时也没见林思成怎么读书啊?  

“但焦炭呢?”王齐志想了一下,“这个没有任何依据,甚至没有任何记载和发现,你是怎么判断的?”  

林思成顿了一下:其实依据还是有的,也有发现,但不是现在发现的,而是还得过好多年。  

2023年,禹州下白峪钧窑遗址群第三次发掘,出土唐代陈设类官窑器,黑、白、青、彩釉均有出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只花釉瓷的玉壶春瓶:  

此次发现,不但将这种器形的发源年代从宋代推到了唐朝,更是改写了钧窑的发源地:之前为禹州市中心的八封洞,此次发现则证实,在西南约四十公里的神垕镇下白峪。  

更是将钧窑烧制彩色窑变瓷的历史从北宋初,提前到了唐代开元年间,整整提前了两百年。  

除了这只玉壶春瓶,当时遗址中还发掘出孔雀石釉料遗迹,同步证明唐代中期,钧窑就已经具备烧制高温窑变瓷的工艺和技术。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海棠红的釉色,需要在1350度到1380度的还原气氛下,使孔雀石中的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再合成氧化亚铜,否则红色无法呈现。  

但是,以唐代柴窑的技术,窑温达到一千两百度都难,遑论接近一千四?  

直到第二年,也就2024年,窑址附近再次发掘出土法炼焦炉遗址,才有了猜测:很有可能在唐代时,钧窑就掌握了炼焦技术,并用于烧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