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沈度真迹(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仿作?  

郝钧怔愣了一下,女人的脸往下一垮。  

清代李誉?  

听都没听过…  

握着核桃的老人眉头一皱:“年轻人,饭能乱吃,话不能乱说!”  

林思成笑了笑:“确实,我年轻,没你老吃的饭多!”  

老人愣住,脸霎时一白,张嘴就要骂。  

林思成又摆摆手:“老先生,郝师兄请我来鉴定,鉴完了,我当然要如实相告。至于我有没有看对,是不是乱说,是不是要先等我说完,你再下定论?”  

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老人咬了咬牙:“好,你说!”  

说不出个所以然,今天这事没完。  

“好,那我说重点!”  

林思成点点头,指着画,“明代的宣德纸,明代的老花梨木轴,明代的松烟墨,甚至于托褙,也用的是明代的熟宣…但唯有一点…”  

稍一顿,林思成指着那几方印:“这是清中时期苏杭一带的姜思序堂泥,始创于乾隆末。三方鉴藏印用这个,还有情可原。  

但查示标在康熙三十七年逝世,他死了快一百年,才有的姜思序堂泥。那这画上的这两方题印用的印泥,是从哪来的?”  

几人齐齐的怔住,又往前一凑。  

研究古玩的大概都懂一点儿印泥知识,清代苏杭的姜思序堂泥也有耳闻。但具体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别,还真说不上来。  

但他们会看:不管是查士标的题印,还是下方的三方鉴藏印,无论是颜色、质感,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  

说明什么?  

这五方印,全是同一时期盖的。  

但查士标死于康熙中,题印的印泥却产自于乾隆后,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幅画是赝品…  

愕然间,林思成又指着画的右上方的留白:“仔细看,这里的纸色是不是稍有些暗,感觉像是保存不当,弄脏了一样?”  

“其实不是,这里原本有一句题跋,之后被洗掉了…但怕把宣纸洗烂,不敢洗太狠,所以就留下了一层墨迹…”  

“还有这个…”林思成又指了指画心之外的细长凌带,“同为清代苏绫,但康熙与乾隆朝的工艺和用料,有明显的区别…”  

而后,林思成又直起腰:“破绽不多,肉眼也不好鉴,但现在科学鉴定的方法这么多,随便过一下仪器就能鉴定出来…”  

“五方印的印泥是不是同一时期,同一材质?轴头的浆糊、天头地头的绫条被氧化了多少年,是康熙朝还是乾隆朝的蚕丝,一鉴便知…”  

老专家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他是卖家请来的,买家如果说这是仿品,不管是与不是,他肯定得反驳。  

只不过话说的重了点些,就被这小孩这一顿怼?  

关键是,怼得他哑口无言。  

但这小子眼睛怎么就这么尖?  

其它不说,被污染过的留白,像是被洗去的题跋这一点,他都没怎么注意。  

还有那五方印,颜色,老化程度好像都别无二致,他也没留意。  

不是他不认真,而是太细微:保存了几百年的东西,旧点,脏点,不同时期的印泥颜色大差不差,不很正常?  

也不止是他,包括郝钧、叶安宁也没怎么留意…  

几个人愕然无言,那位王小姐盯着林思成,上上下下的打量。  

她去过京城,花重金请中国美术馆的专家看过,结论也是仿作。但专家只说印不太对,好像是同一时期盖的,却没说用的是什么序堂泥。  

至于什么留白处污染是洗过题跋造成的,以及什么李誉,提都没提。  

关键的是,这小孩用时还没专家的一半…  

转念间,她忽的一笑:“贵姓?”  

林思成面无表情:“姓林!”  

“林老师好眼力…再请教一下:李誉是谁?”  

“清中乾嘉两朝时的画家,丹徒(镇江)人,师承京江派(又称丹徒派)名家潘恭寿,主攻山水,专仿查士清…”  

女人眼睛一亮:“也是名家?”  

林思成摇摇头:“当时只在苏浙一带略有薄名,所以史料中基本没有记载!”  

史料中提都不提,那算什么名家?  

女人的眼神又黯淡下来:“那这一幅大概值多少钱?”  

林思成不假思索:“顶多三五千!”  

愣了一下,女人的脸一黑。  

从三五百万,到三五千,这是多少倍的差距?  

而且还是“顶多”…  

她说了声谢谢,把画卷了起来。  

郝钧怔了一下,骂了一句他妈的:这狗女人明显知道这画有问题。  

但古玩行不就是这样:能骗就骗,能蒙就蒙?  

暗忖间,女人主动打开了第二只长盒。  

解开丝带,慢慢摊开,女人又做了个请的手势。  

林思成扫了一眼,眼神微微一动:又是一幅《云山图》?  

同样是水墨山水,同样是奇峰疏林,同样是平江列岫。  

乃至于意境,神韵,都好像大差不差?  

仔细再看题印,左上偌大的“玄宰”题字,与篆刻的《董其昌印》映入眼中。  

林思成怔了一下,微往后仰。  

这位王小姐好像会算卦:自己刚刚才想到董其昌,一转眼,她就拿出来一幅董其昌的作品?  

别说,乍一看,还挺真。  

同样的流程,先看材质:轴为紫檀,无论是明清还是现代,都比花梨名贵。略雕云纹,形制简洁,稀疏有致。  

包浆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