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沈度真迹(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润均匀,木色内敛自然。  

纸色稍深一些,但这是氧化所致。原纸的颜色应该比明代的宣德笺更浅,史称“淡笺”,为董其昌独爱。  

并专门作赋,赞曰:鱼子松花之润、铺玉敲冰之滑…  

四边为上好的素绢,两头(天头,地头)为淡青绫,突出一个低调而又奢华。整体仿的是“宣和裱”的制式,讲究简雅为宗。  

即“以画为主,不可夺其色”。  

托裱用的是明代生宣,正好符合董其昌水墨渲染的疏淡风格。看到这里,至少装裱与画纸都没问题。  

再看印,虽然整幅画就只有这一方,但刀法灵活,古朴却不失典雅,庄重中透着率真…这绝对是董其昌的自刻印。  

再看题诗,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是好诗,字也是好字:  

以中锋为基,线条如“锥画沙”,刚健却不失含蓄。且隐现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法,强调“劲利取势,虚和取韵”。  

字体为行草,字组连缀如牵丝呼应,笔意连绵若流水,字形欹侧取险势,既有书法家所谓的“气脉”流动,又能动中求衡。  

最为显著的,则是董其昌独有“淡笺用淡笔”的书法风格:一改明时传统的深墨习惯,以淡墨表现“虚和萧散”、“淡中见润”的意境。  

整体章法疏朗空灵,萧散沉静,却又突显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神韵,如“未雕之玉”,“本中求真”。  

画先不说,只说字:林思成敢九成九断定,这首诗绝对是董其昌亲笔题的。  

再看画:笔力内敛含蓄,灵动自然。墨色清润淡雅,层次分明。且隐现宋元名家山水的精髓:  

董源的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巨然的淡量轻岚,雾清气润。马远的清淡自然,简逸灵动,以及黄公望的悠然空灵,平淡天真。  

且以书入画:中锋行笔,以楷书的工整笔法勾勒山石轮廓,再以侧锋点染,点划枝叶与苔点,增添灵动。  

同样以淡墨为宗,墨色清润淡雅。再通过积墨、破墨技法呈现“墨分五彩”的微妙变化。  

看到这里,感觉…这就是董其昌的真迹?  

但林思成总感觉不太对。  

想了想,他把画倒了过来,又后退一步,托着下巴端详。  

其他人不由错愕,面面相觑:倒着看画,这是从哪学的?  

别说那个老专家和郝钧,叶安宁国美出身,专攻字画鉴赏,请教过的名家无数,都没听过这种方法。  

她当然没听过:这是故宫徐邦达先生的独门绝技。叶安宁在故宫蹭课的时候,老爷子已经八十五岁高龄,早退休了。  

所以要感谢王老太太:林思成断断续续,跟着徐先生学作画,学鉴画和金石,整整学了三年。  

反正贼灵。  

就如现在,林思成细细一看,还真看出来了点东西。眼中泛起了光,即惊讶,又好奇,且玩味。  

这种类型的画作他见过不少,但董其昌的作品,还是第一次。  

半真半假,既真且假…  

又看了一遍,林思成把画转了过来,又放下放大镜。  

郝钧精神一震:“怎么样?”  

林思成想了想:“还行!”  

还行是什么意思?  

鉴定鉴定,你不给个定论,叫什么鉴定?  

要说林思成不方便说,那不可能。一是两人的关系摆在这,二是林思成就不是那样的性格。  

郝钧皱着眉头:“假的?”  

“画是真的!”林思成一副肯定的语气,但却摇着头:“但先缓缓!”  

郝钧一头雾水:该听懂的都能听懂,林思成的这个缓缓,意思是让他别收。  

但又说,画是真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直憋着气的老专家眼睛一瞪:“小伙子,这幅画,王小姐拿到京城,请国画馆的专家看过,说是董其昌真迹。”  

林思成笑了笑:“那王小姐怎么没卖掉?”  

老人被噎了一下。  

卖倒是能卖掉,但价格太低。原因很简单:递藏无序。  

除了董其昌的题和印,再不见一方鉴藏钤印,不见一句鉴藏的题词与跋文。  

说专业一点:没有真伪的史学锚点,没有艺术理念的延续与影响。也没有文人精神的连续性载体,更没有鉴藏生态的时代镜像。  

更更没有其艺术价值在各个时代的市场背书。  

也别说董其昌,哪怕是乾隆真迹也得打个折口。所以女人才拿着画到了荣宝斋。  

如果出价合适,荣宝斋收了最好。既便收不了,盖个鉴定章也行。  

别奇怪,荣宝斋真有这项业务:鉴定为真迹后,会帮客人盖上表明真迹的印戳。起步十万,最后具体收多少,要看画作的市场价值。基本上是十万的基础上再加一成。  

有了荣宝斋的章,就能上拍。价格定高点,多上几次,各大拍卖行的鉴定章也就有了。虽然比不上真正的“鉴藏有序”,但至少有了背书,价格要高很多。  

不像现在,最高的都才出价八十多万。而近几年董其昌山水图的拍卖价,最低的都在三百万以上…  

老人刚要说什么,女人轻轻一摆手。  

勾着的腰慢慢坐直,双眼盯着林思成,神情既狐疑,又凝重。  

“画的材料不对?”  

“都对!”林思成摇摇头,“轴对,绢对,绫也对。纸、墨、油、印泥也都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