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伙想不想当官?

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伙想不想当官?(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听话听音。  

什么叫还不上不打紧,只要心里有中堂就行?  

甭问,赵安知道他这个还没上任的粮食厅长已经被福长安盯上了,要不然这小子不会这么好心给他来个全家贷的套餐。  

一个粮食厅长被朝中主持国事的中堂看中倍加照顾,难道真是他赵厅长能力突出到中堂大人都要顶礼膜拜么。  

答案显然不是,因为中堂大人看中的是粮食,而不是厅长。  

事实的确如此。  

安徽一省去年征收的漕粮是180万石,正常年景一石粮价格在一两三钱左右,折合下来安徽去年给朝廷报的征收漕粮价值在230万两左右。  

但安徽实际征收的漕粮却是翻倍的,只不过多征收的漕粮全进了地方官吏腰包,手段就是踢斛淋尖、谎报损耗、折色勒索等。  

给京师运的那180万石漕粮跟唐僧肉似的,沿途关卡勒索,大小官员从中贪墨,加上自身运输损耗,导致漕粮抵京的成本暴涨三倍,也就是所谓“一石漕粮抵京,九斗入贪囊。”  

价值230万两的漕粮最后把账一算事实上价值多达700万两,朝廷却只能得到价值70万两的漕粮,其余漕粮及其产生的价值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不止安徽如此,所有漕运涉及到的省份都是如此。  

如此巨大的一块肥肉,居于庙堂之中的福中堂当然想啃一口,但中堂大人不屑在下游啃些碎沫残渣,他想直接在上游连肉带骨头咬下一大块来。  

想要在漕粮的上游下手,就必须依靠有调度分配权的粮道衙门。  

粮道最大的权力就是“批条子”。  

说起来漕粮这个产物跟后世的特定经济有很大相似。  

所以“条子”跟盐引一样,都是堪比黄金的硬通货,有了“条子”就有钱。  

只要赵安肯配合,利用手中职权不断替福中堂“批条子”,将原本应输送到京师的漕粮就地截胡给“福记公司”,那一年给福中堂弄个百十万两花花跟玩儿似的。  

风险?  

啥风险?  

甘肃那帮王八蛋虚构旱灾贪污赈灾粮折银上千万两,要不是一个偶发的小意外,鬼知道。  

何况,这是福中堂的买卖,谁敢指手划脚。  

弄清楚这一关节,福中堂就不是好人,而是一个坏的流脓的家伙。  

十万两的信用贷跟漕粮这块肥肉一比不值一提。  

只是人度满经理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意思也点的很到位,赵厅长能怎么办?  

照办!  

不照办还能怎么办?  

十万两高利贷也签,还是那句话,你敢放,我就敢借。  

“赵大人这么爽快,在下也不能差了事,请赵大人放心,中堂大人那里在下能帮衬的绝对帮衬。”  

度满经理的推销工作很到位,加之得了一千两好处费,回京之后肯定会将赵厅长大夸特夸。  

这不叫投桃报李,这叫人情往来。  

哈侍卫那边第二天在马副校长的陪同下游玩了扬州的著名景点,都是老太爷几次南巡地方盐商突击修建的人造新景点,其中有几处还是完全仿照京里园林建的,看的哈侍卫是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次日心满意足带着一大车土特产回京,这趟公差出的绝对划算。  

赵安亲自给送出城的,临别时又奉了一只金老鼠作为“别敬”,把个哈侍卫搞的挺激动。  

根据哈侍卫带来的吏部任职相关手续通知,赵安赴任江宁的日期是正月二十八。  

之所以是月底,不是请风水先生看的日子,而是因为江宁各大衙门的开衙时间都是正月二十。  

此外,现任江安粮道章攀桂给赵安腾地方也需要吏部的批准。  

过完元宵节,军机处得向老太爷正式报告“章走赵上”的事。  

也就是走个形式,不虞有什么变故。  

老太爷如今手抖眼花,耳聋口齿不清,已经难以单独批阅奏折,故只能让和珅替他处理全国各地的折子。  

这也是和珅“二皇帝”名头的由来。  

一些看不惯和珅的大臣,如首席军机阿桂就上奏皇帝可选一二亲王予以“培养”,就是希望皇上能让皇子们代行批示奏章,这样不管是哪位皇子成为将来的储君,都能积累足够多的治国经验,交接之时不致手忙脚乱。  

但如阿桂这般重臣也不敢妄请皇帝立太子,因为几年前有个叫金从善的秀才于御驾返京途中拦路上书,请求皇帝尽快立储。  

虽然老太爷承认金秀才言之有理,却以“干豫天子家事”罪名将金才就地处斩,此事过后再无人敢在老太爷面前说半句立太子的事。  

老太爷倒是给了阿桂面子,这几年时常锻炼几个皇子,但就是不让皇子顶替和珅的工作。  

不知道是真的信重和珅,还是防着儿子们上演夺嫡大戏。  

各种报告都是和珅替老太爷批复,报给老太爷看的折子也是和珅挑选过的,区区四品江安粮道的任免肯定无须惊动老太爷。  

别说和中堂,福中堂那边就能给过了。  

扬州官场这几天也一直没平静,没办法,赵安一个七品官突然高升四品粮道的事太过爆炸性,爆炸到这几天官员拜年见面第一句就是:“知道那小子又升了吗?”  

第二句则是:“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升的?”  

怎么升的?  

赵安知道也不知道。  

这话听着矛盾,实际不矛盾,因为他真不知道是怎么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