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终于像个官了(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同事、同年、同乡吃饭聚餐,又得参加各种诗文会扩大人脉,每年光“社交”开支就得二三百两。
而高主事的实际工资一年只有六十两,养廉银也不过八百两,再加上不时要寄钱回老家奉养双亲,自家生活开支,以及时不时招待来京打秋风的穷亲戚,一年下来兜中基本不落钱,甚至还要借钱过年。
所以,清流官员也是京师当铺、钱庄常客,“银行们”都愿意做清流的生意。
去年老家一个地主遇到麻烦事请高主事帮忙,高主事便写了封信给老家知县。老家那边知县收到高主事的信自是给这位清流面子,立即出面替地主把麻烦事给解决。
为此,高主事获得地主回报是150两白银,乐的他当天晚上就偷偷换了便服跑前门胡同快活了一晚。
其实那位地主遇到的麻烦事当地的举人也能办,但付出的代价要远高于进士,因为举人得赔着笑脸去见县里的实权人物,要请客吃饭走流程,整个一套下来没个几百两根本不行。
然而像高得银这种进士出身的京官,只需一封信就能搞定。
属物美价廉,那地主当然请他帮忙了。
这也充分说明地方官对京官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谁也不知道京官哪天会不会变成他的上司,或者在朝中火箭似的上去,成为可以左右地方官命运的存在。
这一点在扬州知府方大人身上也体现出来,明明比对方高了几品,但方大人对高主事却是特别客气,一口一个高大人,唯恐哪里怠慢了这位在都察院工作的清流。
高主事这边按常规拿了赵安给的红包没有当场看,只是让一起来的工作人员给赵安办理官凭手续,借口方便去了茅房。
进了茅房,赶紧打开红包,发现里面竟是张一千两的银票后,高主事的样子怎么形容呢。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这一千两真如一场及时雨,替高主事一下解决年关难过的大问题。
再次回到赵安办公室时,虽然看着还是一板一正,但眼神无疑温和亲切许多。
赵安这边领了巡漕御史的官凭,随口问一位工作人员巡漕御史的衙门在淮安哪里。
结果被告知他没有衙门办公。
不是他这个巡漕御史是临时委任,而是就没有。
准确说,四十五年前有,现在没有了。
江淮地面上原本是有一个专门办公的巡漕御史,只是乾隆十年后规定都察院不再往淮安派设专员,因此淮安地界的巡漕御史成了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兼衔。
也就是说在赵安之前整整四十五年,淮安都没有巡漕御史,所以,也就没有专门的御史衙门。
更没有专门护卫随员以及属官。
跟督学委员一样,赵安依旧是光杆司令一个。
这让赵安有些郁闷,却不敢在面上表现,办完手续就请知府大人、高主事去吃便饭。
大鱼大肉自是不在话下,吃完本是要安排高主事接受商务招待的,毕竟扬州瘦马名闻天下,人高主事大老远来一趟不给安排就是他不懂事了。
赵安自个不嫖,但他喜欢请人嫖。
没办法,风月场所是眼下官员增加感情的好途径。
哪怕老太爷再三规定官员不许出入此类场所,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太爷只说不让出入风月场所,没说不能把姑娘带出来啊。
扬州有不少不对普通人营业的顶级场所,出入此中的非富即贵。
不挂牌,当然就不叫嫖了。
未想知府大人那里也有相关安排,赵安肯定不好和知府大人争,回到府学屁股还没坐热,马副校长却奔了过来,说是府学外面来了一大帮营兵,带队的把总指名要见校长大人。
“当兵的?”
赵安疑惑,他没调兵啊,这兵哪来的?
带着不解来到学校门口,一问才知这帮营兵是参府衙门派来专门护卫小赵大人到淮安调查的。
是抚台大人走前特意给小赵大人安排的“惊喜”,因为抚台大人知道巡漕御史是个空架子,这才贴心的给小赵大人送上一套仪仗。
带队的把总叫侯封,名字听着很喜庆,反过来就是封侯,大概其出生时父母对其寄予很大的厚望。
但估计封不了侯了,因为三十几岁的人才混了个七品把总。
听着是个七品官,实际管辖兵丁也就三四百人,从这点看应是个营长级别。
权力是远远不如同为七品官知县的。
侯把总显然也知道自己这个七品官没法跟人家文官比,因此对自己要保护的赵大人特别客气,直接执的下礼。
其带来的一百名营兵算是扬州驻军能拿得出手的精锐,只是在赵安眼里这些兵真就一言难尽。
精神面貌奇差无比,武器装备看着也是老旧,赵安怀疑营兵们背着的鸟铳能不能打响都是问题。
说这帮兵是民团都有点羞辱民团了。
但这是人抚台大人和参署老爷的好意,赵安必须要领,想了想,吩咐马副校长从府学公账支五百两,给侯把总一百两,下面几个哨官一人二十两,营兵们则每人给三两。
掂了掂银袋后,侯把总高兴的朝手下喊道:“还不谢赵大人赏!”
“谢赵大人赏!”
还没出工出力就拿了钱的一众营兵喜笑颜开,没精打采的瞬间满血复活,队伍都站的有点像样了。
果然,有钱啥都好说。
让马副校长暂时安排
而高主事的实际工资一年只有六十两,养廉银也不过八百两,再加上不时要寄钱回老家奉养双亲,自家生活开支,以及时不时招待来京打秋风的穷亲戚,一年下来兜中基本不落钱,甚至还要借钱过年。
所以,清流官员也是京师当铺、钱庄常客,“银行们”都愿意做清流的生意。
去年老家一个地主遇到麻烦事请高主事帮忙,高主事便写了封信给老家知县。老家那边知县收到高主事的信自是给这位清流面子,立即出面替地主把麻烦事给解决。
为此,高主事获得地主回报是150两白银,乐的他当天晚上就偷偷换了便服跑前门胡同快活了一晚。
其实那位地主遇到的麻烦事当地的举人也能办,但付出的代价要远高于进士,因为举人得赔着笑脸去见县里的实权人物,要请客吃饭走流程,整个一套下来没个几百两根本不行。
然而像高得银这种进士出身的京官,只需一封信就能搞定。
属物美价廉,那地主当然请他帮忙了。
这也充分说明地方官对京官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谁也不知道京官哪天会不会变成他的上司,或者在朝中火箭似的上去,成为可以左右地方官命运的存在。
这一点在扬州知府方大人身上也体现出来,明明比对方高了几品,但方大人对高主事却是特别客气,一口一个高大人,唯恐哪里怠慢了这位在都察院工作的清流。
高主事这边按常规拿了赵安给的红包没有当场看,只是让一起来的工作人员给赵安办理官凭手续,借口方便去了茅房。
进了茅房,赶紧打开红包,发现里面竟是张一千两的银票后,高主事的样子怎么形容呢。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这一千两真如一场及时雨,替高主事一下解决年关难过的大问题。
再次回到赵安办公室时,虽然看着还是一板一正,但眼神无疑温和亲切许多。
赵安这边领了巡漕御史的官凭,随口问一位工作人员巡漕御史的衙门在淮安哪里。
结果被告知他没有衙门办公。
不是他这个巡漕御史是临时委任,而是就没有。
准确说,四十五年前有,现在没有了。
江淮地面上原本是有一个专门办公的巡漕御史,只是乾隆十年后规定都察院不再往淮安派设专员,因此淮安地界的巡漕御史成了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兼衔。
也就是说在赵安之前整整四十五年,淮安都没有巡漕御史,所以,也就没有专门的御史衙门。
更没有专门护卫随员以及属官。
跟督学委员一样,赵安依旧是光杆司令一个。
这让赵安有些郁闷,却不敢在面上表现,办完手续就请知府大人、高主事去吃便饭。
大鱼大肉自是不在话下,吃完本是要安排高主事接受商务招待的,毕竟扬州瘦马名闻天下,人高主事大老远来一趟不给安排就是他不懂事了。
赵安自个不嫖,但他喜欢请人嫖。
没办法,风月场所是眼下官员增加感情的好途径。
哪怕老太爷再三规定官员不许出入此类场所,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太爷只说不让出入风月场所,没说不能把姑娘带出来啊。
扬州有不少不对普通人营业的顶级场所,出入此中的非富即贵。
不挂牌,当然就不叫嫖了。
未想知府大人那里也有相关安排,赵安肯定不好和知府大人争,回到府学屁股还没坐热,马副校长却奔了过来,说是府学外面来了一大帮营兵,带队的把总指名要见校长大人。
“当兵的?”
赵安疑惑,他没调兵啊,这兵哪来的?
带着不解来到学校门口,一问才知这帮营兵是参府衙门派来专门护卫小赵大人到淮安调查的。
是抚台大人走前特意给小赵大人安排的“惊喜”,因为抚台大人知道巡漕御史是个空架子,这才贴心的给小赵大人送上一套仪仗。
带队的把总叫侯封,名字听着很喜庆,反过来就是封侯,大概其出生时父母对其寄予很大的厚望。
但估计封不了侯了,因为三十几岁的人才混了个七品把总。
听着是个七品官,实际管辖兵丁也就三四百人,从这点看应是个营长级别。
权力是远远不如同为七品官知县的。
侯把总显然也知道自己这个七品官没法跟人家文官比,因此对自己要保护的赵大人特别客气,直接执的下礼。
其带来的一百名营兵算是扬州驻军能拿得出手的精锐,只是在赵安眼里这些兵真就一言难尽。
精神面貌奇差无比,武器装备看着也是老旧,赵安怀疑营兵们背着的鸟铳能不能打响都是问题。
说这帮兵是民团都有点羞辱民团了。
但这是人抚台大人和参署老爷的好意,赵安必须要领,想了想,吩咐马副校长从府学公账支五百两,给侯把总一百两,下面几个哨官一人二十两,营兵们则每人给三两。
掂了掂银袋后,侯把总高兴的朝手下喊道:“还不谢赵大人赏!”
“谢赵大人赏!”
还没出工出力就拿了钱的一众营兵喜笑颜开,没精打采的瞬间满血复活,队伍都站的有点像样了。
果然,有钱啥都好说。
让马副校长暂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