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兼职越多越好

第一百九十七章 兼职越多越好(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老太爷让自个兼巡漕御史替他上淮安看看情况,赵安自是同意的。  

反正他已经有了个督学委员的兼职,不怕再兼个巡漕御史。  

抚台大人刚才那话说的半点不假,老太爷可能真的要大用他,因为兼职越多,越说明这位官员能干。  

人和中堂不就兼了几十个职务么。  

他赵委员也不求多,兼十个八个就行。  

不是逮着一个能干的往死里使唤意思,而是压担子,多多压担子的意思。  

让没本事的下台靠边站,让有能力的多干事,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不过老太爷让抚台大人给漕帮的高层递话,问问漕帮是不是想把持漕务,这显然是个很严厉的问话了。  

但这边又让自己去淮安看看漕运衙门在干什么,就又有点耐人寻味。  

为啥不派其他正经官员去,非让他这个刚当上奴才的去呢。  

赵安估计可能是跟自己上的折子是听取基层汇报如实描述漕运情况有关,当然,更有可能是他这个新奴才的信任度要高于一般官员。  

那边训漕帮高层,这边调查漕运衙门,两相一结合,老太爷的态度就很明确了——稳定为主。  

符合上了年纪的老人求稳心态。  

那到淮安怎么个调查,报告又怎么写呢?  

赵安心中是有想法的,但觉得有必要请教抚台大人,哪怕象征性的请教也得请教。  

于是酒宴之后来了场茶会。  

别说,一碗清茶入肚,那酒意果然去了许多,连带着脑子都舒服的很。  

抚台大人没开口,是吕先生先向漕运衙门开的火。  

按吕先生的说法,漕运衙门跟盐政衙门、河道衙门并称“三大肥衙”,在吏部捐官买官的大多希望到这三大肥衙任职。  

“.漕运油水就是勒索漕工运丁,逢关过卡,运米入仓,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  

吕先生说的漕运苦,赵安是清楚的,甚至比吕先生了解的更多,但这不影响他以学生姿态认真倾听。  

抚台大人见状,心下更是赞许,无非小赵大人足够谦恭,做事有分寸,不打无把握之仗。  

接过吕先生话头,抚台大人开口道:“小赵大人有所不知,其实漕运那边最肥之处并非勒索漕工运丁,而是粮仓,以次充好、变卖漕粮、中饱私囊已然常态,朝廷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便是从中谋利官吏实在太多,抓不绝、杀不绝。”  

抚台大人这话如果用“前赴后继”这个成语形容可能更恰当。  

吕先生则笑道:“小赵大人可知北方最大的酿酒场在何处?就是这漕运的终点通州。据我所知,通州城中有大烧酒胡同、中烧酒胡同、小烧酒胡同,还有东麦芽胡同和西麦芽胡同,酿酒的作坊足有数百家,那酿酒的粮食从何而来?又是谁把这些粮食卖给酒坊的?”  

答案么,就不用说了,都懂。  

巡抚大人总结一点,正是因为漕运衙门及沿途官吏对漕帮克扣太狠,才酿成这次扬州运河停摆事端。  

“其实漕运远不如海运,若以海船运粮不仅比漕运方便,成本也要小很多,元朝时南方的粮食就是通过海运到大都的。”  

吕先生是博学之人,指出明朝之所以停海运改以漕运,主要是明朝担心若走海运要么雇商船,要么造海船。  

雇商船的话又担心商船不受控制,调动不便;直接造船的话花费巨大,而且额外还得组建水师保护船队,无疑使成本居高不下。  

“前明之所以走漕运,主要是船只都捏在地方官府手里,运河所经城镇也有军队驻扎,如此不仅可运粮,也可运货,使南北货物互通有无。”  

吕先生接着指出一点,明朝之所以弃海运走漕运,最大的原因是治黄河与漕运是一体两面。  

即修缮运河同时可以一起治理黄河,降低河工成本。  

“若一味改行海运,则治河官员就不会考虑运河行船,用不了多久运河便会淤积,一旦大水之年必酿洪灾,轻则百里受灾,重则千里无人。”  

听完吕先生所言,赵安心里补充了一个意见,那就是明朝走漕运可能更多的是想解决沿运河两岸百姓的生计问题。  

这条两千多里的运河沿岸可是有上千万人口靠漕运吃饭的。  

如果漕工没饭吃必然闹事,甚至造反。  

所以有漕运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说法。  

巡抚大人也提了相同看法,故而尽管前明和本朝都有官员提倡恢复漕粮海运,但朝廷怕出事,始终下不了决心。  

“纵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漕运也当整治了,否则任由积弊重重积压,下官看这运河两岸迟早要出大事。”  

赵安一脸忧愤。  

为国为民的忧愤。  

但这和他利用漕工造反的想法并无冲突。  

“难啊。”  

抚台大人一边拿毛巾擦脸,一边道:“多少官吏吃着漕运这碗饭,整治漕运就是砸人饭碗,莫说你只是兼着巡漕御史,就是本抚都惹不起噢。”  

话说的也苦,没办法,漕运和地方是两条线,他这个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还真管不了运河上的事。  

只能为地方稳定考虑,尽量替双方协商。  

这件事扬州府已经交给甘泉县办了。  

只眼下那甘泉县并无好消息传回。  

赵安这边认真请教,意思他之前一直担任学官,对漕运这一块的事务不太熟悉,可皇上偏要给他加担子,那就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