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48章 奏请通政司兼领海疆谍报事疏

第248章 奏请通政司兼领海疆谍报事疏(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京营戍卫皆为所窥,动摇国本。”  

这一段是文官一贯的套路。  

苏泽接着写道:  

“稽之旧制,锦衣卫职司侦缉,然其耳目囿于京畿。今开埠诸港、朝鲜属邦,倭谍横行如入无人之境。”  

“地方有司或职非专责,或力有不逮,往往坐失战机。”  

“臣观通政邮递司经历所布设州县,星罗沿海,本为朝廷耳目。倘假之以稽查奸细之权,则倭寇动向可旦夕达于天听。”  

苏泽紧接着写道:  

“凡开埠港口、属国通政署及地方经历所,得稽查外藩奸细,录其形貌行止飞报京师。”  

“遇可疑之人,许会同地方兵备道拘询,然不得私设刑狱。”  

“凡涉军国重务之谍报,直送通政使司密奏,勿经地方。”  

最后苏泽写道:  

“如此则沿海如臂使指,万里海疆织罗网,可绝倭谍窥伺之患。”  

看完苏泽的奏疏,杨思忠的呼吸微微急促。  

通政司经历所都安插在重要的地方,而当年经历所人员配置的时候,苏泽就在经历所塞进了太监和锦衣卫的人。  

这样一来,由经历所负责外藩奸细,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杨思忠也是官场沉浮多年的老油条了,他当然不会被苏泽这样三言两语说动。  

放下奏疏,杨思忠问道:  

“钱从哪里来?”  

任何一个部门要办事,都需要经费,总不能让通政司的经历所自己贴钱办事吧?  

更何况情报工作是最花钱的,无论是收买情报,还是发展线人,再比如招募人手,这些都是要花经费的。  

全国沿海这么些通政司经历所,这需要的一大笔经费从哪里出?  

这才是杨思忠关心的问题。  

如果皇帝和阁老们不拨款,那苏泽这份奏疏就形同虚设。  

“经费自然应该从备边银拨付。”  

杨思忠看向“苏翰林如果能从户部要来这笔银子,老夫定然让经历所抓回几个倭国细作给你。”  

果然是老狐狸,杨思忠一下子就看清楚了苏泽的布局。  

大明君臣对于倭国渗透琉球的事情未必就完全不知情。  

比如隆庆元年进贡倭刀的事情,大明上下都把这件事含糊过去了,只有福建市舶司建议,将琉球的来贡次数减少,而朝堂也立刻准奏。  

这倒也不能苛责大明,隆庆元年是什么情况,实在没办法承担再起倭乱的代价了。  

而现在局势好转,但是大明君臣对于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对于琉球大概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苏泽穿越前时空就是这样,虽然官方和民间都有关于琉球被倭国渗透的情报,但是无论是明朝还清朝都没有重视。  

琉球先是同时向大明和倭国称臣纳贡,然后只贡倭国。  

一直到1879年,松田道之率日军闯入首里城,投靠倭国的末代三司官毛凤来摔碎尚氏的御冠,宣布琉球王政终结。  

可讽刺的是,毛氏最后也被迫穿和服向倭国称臣,琉球彻底被倭国控制。  

但是渗透琉球,和渗透大明,对大明君臣的震撼是不一样的。  

如果倭人明目张胆渗透大明,那就是真的对大明有狼子野心了,这时候大明君臣一定会主动回击。  

就是前时空,万历年间倭国入侵朝鲜,前时空的万历皇帝都发动了抗倭援朝战争,最终挫败了倭国的入侵。  

更别说这个已经被苏泽改得面目全非,但国力早已经超越前时空的大明朝了。  

苏泽从通政司出来,这感觉是为了说服杨思忠,自己又从杨思忠这边又领了一个前置任务。  

怎么感觉越来越罐头游戏了?  

苏泽只能再次开始跑腿,这一次他来到了户部。  

这一次苏泽直接找上了自己挂职的山东清吏司。  

苏泽这么有把握的答应杨思忠,是因为备边银的预算编制,就掌握在山东司清吏司手里。  

苏泽没有直接去拜见山东司的主司,户部郎中葛烨。  

而是去了山东司下的商税局,找上了自己的老部下魏恽。  

魏恽已经从户部主事升任户部员外郎了,而他能够出任商税局的主司,也是苏泽上疏推荐的。  

所以按照大明官场的规矩,苏泽就是魏恽的举主,又是老上司,政治上的关系已经确定了。  

虽然魏恽是张居正的弟子,在张居正还在朝堂的时候,他还需要顾忌张居正那边的利益,不能背叛张居正这个座师。  

但是只要是稍微正常点的人都明白,苏泽入阁也是时间问题,而张居正要比苏泽大一个辈分,魏恽要如何对待苏泽,答案自然不言而明。  

魏恽恭敬的接待了苏泽,并且亲自奉上茶水,然后就恭恭敬敬的听苏泽说明了来意。  

听完之后,魏恽说道:  

“恩台,今年备边银被张阁老削了一半,大部分都用在了通辽棱堡的建设上了。”  

恩台,就是对举主的尊称。  

“九边都在争这点剩余的银子,再挤出来给通政邮递司,怕是张阁老那边也难通过?”  

苏泽表示理解的点头,他接着问道:  

“我记得备边银,一半都是来自皇帝内帑,也就是金花银拨出,剩下是盐课和杂捐吧?”  

魏恽点头说道:  

“恩台所言不错,国初的时候,备边银都来自于盐课,开中法废弛后,备边银一半是从金花银拨出的,由内帑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