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49章 对倭刀宝具—钢筋

第249章 对倭刀宝具—钢筋(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模拟开始——  

《请设海防备边银并通政司兼领海疆谍报二事疏》,事关内帑用钱,阁臣没有票拟意见,送入宫中。  

隆庆皇帝不愿意从内帑掏钱,从市舶税划出海防备边银,这件事发往外廷再议。  

兵部也反对你将手伸进海防体系,宁可反对设立海防备边银。  

隆庆皇帝顺水推舟,驳回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540。  

本次奏疏所奏二事,合并上奏会增加所需威望值。  

是否使用1000点威望值,保证奏疏被完全执行?  

分开上奏,“请设海防备边银”需要500威望值,“通政司兼领海疆谍报”需要200威望值。  

是否继续合并上奏,并扣除1000点威望值?  

好家伙,系统还真会算账。  

也对,自己这份奏疏,实际上所奏的两件事。  

如果分开上奏,那就需要两次模拟上奏的机会。  

合并上奏就可以省去一次模拟上奏的机会,但是要多花威望值。  

这么算起来,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但是这么想也合理,想要同时通过两件事,比两件事分开来通过的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现在刚刚月初,苏泽还不想要用掉两次模拟机会。  

那只能选择合并上奏了。  

“合并上奏,扣除1000点。”  

威望点已经扣除,剩余威望点:540,请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苏泽开始思考。  

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新用法。  

如果将很多事情合并在一封奏疏里,岂不是就是绕过模拟次数的限制?  

但是想想其实也很难。  

两件有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上书也就罢了,备边银和通政司经历所的事情有关联,还能做这么做。  

如果将一堆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份奏疏里,那皇帝和阁老们也会厌恶,这是违反大明公文办公原则的。  

况且一加一都大于二了,在同一本奏疏里塞进太多的事情,还会增加威望值的消耗。  

当然,苏泽在修改后的奏疏中,也只是向皇帝内帑伸手,要了五十万两银子。  

这笔钱就是拨给通政经历所的经费。  

这笔钱只占了去年市舶税不到八分之一。  

这可要比九边备边银从内帑中掏出来的金花钱少多了。  

但是只要开了这个口子,有了这个预算,那日后和海防有关的事项,都可以从海防备边银中掏钱。  

苏泽紧接着夹着奏疏,向着通政司走去。  

次日,苏泽的奏疏送入宫中,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这次就连通政使杨思忠,都不看好苏泽的这份奏疏。  

想要从内帑掏钱谈何容易!  

要知道皇帝这笔市舶税,朝堂上下可都是垂涎已久的。  

但是隆庆皇帝将这笔钱抓得很紧,外廷丝毫没有染指的机会。  

同样是内帑收入,市舶税增长迅速,而且不需要和金花钱那样,要由官僚系统经手,直接通过各港口的市舶司就能征收完毕。  

如果不是皇帝交出账本,百官都不知道市舶司去年竟然收了那么多!  

皇帝手里宽裕了,在用钱方面也自由很多。  

皇帝也是要花钱的。  

皇帝有亲戚需要赏赐,贴身的宫女太监也要赏赐,此外还有上元灯会这类的开销。  

当然,皇帝的内帑,也不是后世批评那样,都用在皇室身上。  

比如备边银的大头,就是从皇帝内帑金花钱里支出的,这是明代自土木堡之后,最大的边防经费来源。  

除此之外,在户部没有钱的时候,也经常向皇帝“借”钱。  

所以明代皇帝也不像是后世传说的那样一毛不拔,大明财政的困境,也不全是皇室挥霍无度。  

武监生的教学补贴费用都是皇帝内帑支出的。  

本届内阁,高拱张居正都是体面人,但是他们也同样不愿意由外廷负担这笔费用,所以苏泽的奏疏送到内阁后,阁臣们都不好意思再开口向皇帝要钱。  

隆庆皇帝看完了这份奏疏,压制住内心的不快,向司礼监三人问道:  

“内廷怎么看?”  

李芳开口说道:  

“苏翰林是谋国之言,但琉球局势是否如通政司说的那么紧迫,海疆是否有倭寇潜伏,这事情还要外廷议一议。”  

李芳是老狐狸。  

他自然知道,皇帝是不愿意掏这笔钱的。  

和苏泽前面的奏疏不同,这笔钱属于砸进去看不到水花的。  

以前隆庆皇帝乖乖掏钱,是因为这些钱砸进去都是能看到的。  

灵济宫大会、上元灯会、武监,这都是功劳摆在这里,日后都要写进史书的。  

可海疆谍报?  

情报工作可能几年花钱都没有结果,但是这些人又要养着,占用大量的经费。  

李芳自然看出了皇帝不愿意掏钱,但是他也不想要得罪苏泽,所以干脆扔给外廷商议。  

如果外廷真的铁板一块,那压力自然就给到皇帝身上,如果外廷自己都不能统一意见,那就顺水推舟不了了之。  

冯保身为东厂的厂公,他的态度更偏向苏泽一点,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冯保说道:  

“陛下,仆臣以为我东厂锦衣卫在地方上自有耳目,不如拨出一笔银子给这些锦衣卫沿海哨所,说不定能省钱办大事。”  

明初的锦衣卫,确实是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